close

一、抗壓、紓壓
近來在偶然的機緣裡與好友們談及職場壓力與個人情感壓力問題,似乎在經濟不景氣或經濟變動因素更不確定時,更容易產生壓力問題。但是一般人對於如何抗拒壓力、紓解壓力又尚難以應付自如,甚至有時更被壓力擊敗而痛苦萬分。例如,自己曾在十二年前因重病住院,當再上班時聽到職場上一些冷潮熱諷的語言,像是「身體重要,何必再回職場」,「副總經理已沒有晉升的可能了」,「某某人將接他的主管位置了」,甚至「復發的可能性很大,恐怕不久又將再回醫院」…等等一些負面評斷。在養傷期間加重心理壓力。另外還有一位友人說:「重回崗位主掌財務主管,發現在亞洲金融風暴隔年發生的本土性金融危機,原本被他拒之在外的不當投資,哪知短短一、二個月就因不能親自指揮都慘被折損,而他又必須在短暫時間內處理虧損投資,心理壓力之大,於今想之都感痛苦。」諸如此類經過其實壓力特大,例如自己需支持恢復自己的體力,而友人卻需為投資減少損失甚至謀求恢復獲利而絞盡腦汁。在多重壓力之下,想想自己能夠恢復平靜的心,也許該感謝自己的秉性—與生俱來的樂觀性,面對問題積極解決它為第一優先的抉擇,以及當時好友、好同事L君天天利用中午午休時間陪我到公園散步,舒緩壓力也增強體力,而好友也利用這對時間的抗壓、紓壓,不因挫折或同事冷諷而被擊倒。反而在經濟環境變動因素擴大之情況下,更專注研究總體經濟而讓負責的財務部門產生鉅大的獲利。
在2010年8月30日出刊的商業周刊第1188期,封面故事即為「搞定壓力」,對於當前經濟變動的不確定因素增大並且更快速變異之際,又必須經營順利,恐怕相關人員更需抗壓了,如從富士康事件也可知抗壓已成為企業管理面對的重大議題之一。但是「壓力」能否克服呢?在該周刊的文章說:「壓力時刻,你要讓你的神經迴路正常運作。」也就是:「別怕,不要想太多,目標只有一個,做自己能控制的事」。別怕,別想太多,我相信我自己,在心理上應先克服心魔,才有可能相信自己。這些話都懂,可是要真正力行做到,著實困難重重。假如秉性不夠堅強,週遭友人、同事又不協助,甚至冷眼相看,則更為難也。該文章同時也說:「放空,只專注當下,用美好事物,喚醒最好的成功經驗」,尤其是自己越能無念,只認真於當下的事物,不再有無謂的擔憂、害怕、也許壓力就能紓解。話是這麼說,但談何容易,否則哪需心理醫師?一般來說,心理的特質若熱衷於工作,重視完美,好強爭勝者似乎較易感受壓力,而即使在壓力之下仍能不慌不忙,隨和易處且還能愉快工作者,似乎就是抗壓能力較強者。所以目前有些大企業在晉用人員時,除了IQ(智力商數)、EQ(情緒商數)外,更追求AQ(逆境商數),AQ高者才能面對劇烈的經營環境或個人職場變動而輕易有效化解。在商周的文章中也說,利用運動,在挑戰極限的同時,也增加了抗壓力。此外,在文章中也提到了為何會有壓力(stress),壓力源來自何處?可以說是從瑣事到個人創傷,無所不在。

二、壓力的源頭
在商周作者吳和懋的描述中,指出壓力源是帶動壓力感受的事件或環境,若依型態而分,可有三種分類:
(一)日常的煩瑣小事,例如每天重複的工作、塞車…,都會日復一日的考驗你的耐力,甚至形成揮之不去的壓力。記得有一位友人說:「當小孩獨自擁有房屋而搬出之後,家中只剩老夫妻兩位,結果老先生所有行程、日常瑣事似乎全被老妻監控,並且處處關心,時時關注,這種壓力對老先生而言,簡直比上班還苦、還累。一段時間之後,無形壓力可能壓塌了正常生活的精神思維,形成隱病的來源。幸好經過一段時日的真誠溝通,情況好轉很多,但老妻對於單獨一人守著空房過夜卻似有無比恐懼。」對此好友,我只能說:「好好溝通吧!」因為人一旦走入退休年紀,好像都會返童般的天真,在精神寄託與人生奮鬥方向一瞬間消失了,又不能立即重新找到定位、價值前,恐怕得有一段適應期吧!
(二)生活事件,例如生老病死的時間調適,失業、生子、學業、職場…等帶來的壓力,如果不能即時適應,也可能演變為需要長期抗戰的問題。尤其是失業問題,在台灣目前可說是青壯年壓力的重大來源,人不能沒有工作,否則整天無所事事,如何打發時間,雖然目前網路發達,可以藉此工具免於無聊,但人總要社交生活吧!不能整天窩在家中,長期下去精神恐怕難以支持。因此在短暫休息之中,仍然應該好好規劃如何重出江湖,為自己,也為社會盡一些自己的力量,凡事正面思考,不論職場、也不論創業,或理應完成的未完事情,都應規劃按步就班一一達成,讓週遭一切事物掌握在自己手中,則壓力當然不會蒞臨,否則一想起來,頭就漲痛,仙人也難醫治也。
(三)壓力源來自重大的創傷事件,而且往往超出日常經驗的範圍。例如有一位友人在幾個月前睡夢中驚嚇大喊,因為夢境太恐怖,指出何日天庭報到…,這一段時間他為此夢境而苦惱,最後求助神佛,想要抹去記憶並且祈求平安,結果花了一大筆鉅資,做功德法會,捐款消災。現在想來何必如此,難道夢境的事情有過實現的嗎?這種無厘頭的壓力卻讓這位高級知識份子,遊走世界各國的大咖,也走不出恐怖的夢境,最後花錢消災,只圖心中追求平安祥和免於壓力而已。所以,只要受到壓力源之刺激,不論程度強弱,身體在本能上都會試圖恢復平衡,但因人而異,往往壓力反應過度一時之間也難以抗拒,以致於引發心理或身體的負面反應。生理壓力可以適當做調節,例如運動,加強社交活動能力等或許有助於壓力之減緩甚至消除,而心理壓力則可藉助作者吳和懋所說的「個人的控制感、堅毅性格以及社會支持三方面」得以紓解。個人控制感即相信自己能夠控制生活的程度,期使保持樂觀心性,不受壓力之重壓而使心理舒解,而堅毅性格的人,則視壓力為挑戰,正面驅使視壓力為奮戰目標,而非挫折或威脅之來源。至於社會支持,來自親朋好友提供實質與心理上之幫助,由正面思考舒緩壓力來源。其實聖嚴法師提供的「處世四態度」即「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已為生活中層出不窮的壓力做了最好的處理態度,尤其就個人而言,每天仍有眾多事務待處理,在身、心方面,均不容受制於壓力而屈服,因此應在調適中與壓力和平共處,將壓力轉化為無形的驅動力,促致轉化為我們成長的力量。

三、排除壓力說
在文章上,作者賀先蕙再談及抗壓力時,稱它是「代表著一種面對困境和壓力而能調適得宜的能力」。在哈佛商業評論「抗壓力怎麼運作」一文中,提出了四項增加抗壓力的教戰守則。
(一)「接受失敗,再努力就好了」。相信失敗的必然性,只要發生失敗,再度努力嘗試即可,因為接受改變是人生的一部分,必須隨機應變,同時克服人生的壓力,活在今天的「方格」中,做最好的準備,最壞的打算,壓力自然就會減少。有一位好友,在強壓之下,反而自問「這樣就能被擊倒嗎?」「命運還沒宣佈失敗,就有機會東山再起」,結果克服壓力重新站起來,每一天仍然生龍活虎的工作著。
(二)「列出壓力清單,反而鬆口氣」。在面對人生的極端壓力與困境時,認清現實,排除不必要的樂觀,有時反而可以減少壓力。因為碰到壓力與其感到緊張不知所措,甚至心理不安煩躁,不如即時冷靜,讓「實際」心態主掌脈動,列出壓力清單,例如:身體受傷、同事排擠、感情受創、財務困難、兒女教育學習、親人傾札受累,甚至鬼神疑惑、…,然後一一清除負面思維,提出解決方案,可能就會發現自己的心智力量無窮,而此時抗壓力量更能增強,並且以時間一一消除壓力源,重回自己信心和成為心理平靜的人。
(三)「賦予壓力意義,就能走下去」。一般而言,假如喪失對未來的信念,則注定會被壓力毀滅。因為「希望」與「責任」雙重組合,會讓我們重新體會生命的價值與生活的意義,只要知道自己的未來追求的是什麼?目前實況與力量,能夠達成的信心度或將碰到的困難,那麼就可提早改變自己目前所處的環境,只要改變現狀就能平服壓力。有一位好友在多重壓力重壓之際,突然接到公司賦予主持並報告全球性商務會報的責任,就在接受極大挑戰之中,慢慢的將多重壓力排除在核心工作任務之外,結果兩場發表會獲致最大掌聲與成功之後,其多重壓力似乎在一夕之間完全排除殆盡。所以「心之所在,神之所在」,唯心能克服一切,壓力算什麼?
(四)「打造抗壓人脈庫,情緒有出口」。根據研究婚姻不只對健康的老年重要,它也常常是成年抗壓力的基石,其實不只婚姻,舉凡朋友、親人、同事幾至紅粉知己,青衫之客的角色,在面對壓力時都能扮演重要紓壓角色。所以應該隨時維護自己的抗壓人脈庫,列出清單當有需要時可以選擇心理上可以支持傾吐的對象,然後隨時註記自己成功的故事,可以第一個與他分享的人,遇到壓力來時立即傾吐,倒出不滿情緒,絕對有助於壓力的清除。所以面對壓力是人生路上不能避免的一部分,它與我們的成長並肩齊步,但如何排除壓力?靠的是「我們自己心裡的調適」。記得在登山時,有時山友們會說「現在在職場上很難找到一位可以傾吐心事的朋友」,雖然有些人已退休,但心理與眼見卻從未從社會上脫節或消失,因此都是我們列入抗壓人脈庫的一員,可以利用登山時好好將壞的情緒,不佳思慮一一傾吐,說不定走完登山道,在汗流浹背之後,心情也開朗了,壓力也排除了。所以說登山有友相伴,一來可以健身、二來可能紓壓,真是好運動項目。親眼看到一位朋友從沮喪、不安到恢復活力,在這人情冷漠之際,是值得慶幸的,也是令人最窩心的回憶。在往昔職場中有過非常多的不愉快,斯時壓力於今觀之其實難以克服,但多年以來總算在蒼天體恤而得一一克服。尤其在歷次企業組織爭奪戰中,每次都以成功不必在我的心思而減少壓力,後來反而更能從容不迫的完成企業組織賦予的責任,「心中沒有我,才能成就最大的我」,「無我」當能放寬心胸,執著執行,排除困難,克服壓力,使得績效亮麗展現。商周第1188期自第105頁到128頁撰作了「搞定壓力」、「AQ高大老闆搶著要」,「我為什麼有壓力?」以及「四大方法跟壓力說 bye-bye」四篇文章,對壓力源與抗壓能力的培養都有詳盡描述。在這個處處壓力的社會,年輕人或許更應學習抗壓,否則一旦企業賦予重責大任時,在心理、生理上恐怕得多擔待了。
走筆至此,非常高興一位登山的好友,從壓力中走了出來,恢復以往工作信心、熱誠、專業與活力,這是「善」的因結了「美」的果。

2010.8.31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staiw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