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坪頂古圳


今年冬至已過,但天候溫煦依舊,假如又是一個暖冬,在內需緊縮之際,冬衣的生意恐怕又見底了!台北郊山,天陰灰濛佈滿蒼穹,但卻是登高望嵿的好時刻,至少不會日曬雨淋,行走將較舒服。

 

Banktwo隊友們在H隊長率領下準時於台北捷運劍潭站會合並即搭乘小19公車直赴陽明山腳下的內厝。我們一行於「坪頂古圳」登山口(1)直攻石階步道,路旁細竹雜樹林因風止而寧靜,(2)行進間似乎嗅不出任何躁熱之氣,只覺空氣清甜,令人心曠神怡!登上了「清風亭」後又見古榕參天,遮陰步道,風口處清涼風一吹,稍有寒意。

 

山友們零星或成隊在此駐足欣賞遠處灰濛濛一片但又層次分明的層層山巒。還有很多山友,坐在涼亭石階,正在交談時事,而言談間似乎又充滿無奈,這股因景氣急凍的全民怒氣,何時發作,當然與政策有關吧!本隊今日登嶺第一站為「坪頂古圳」的源頭,因此全隊沿著「清風亭」左邊台階直下到圳溝,(3)只見古圳水流清澈,(4)潺潺水流平靜直奔山下,這是百多年來一直不變的風貌,正行進間忽覺背後吵雜聲由遠而近,(5)回頭一看一隊七十餘人的山友快步自水道邊堤而來,由於高聲喧嘩,不也破壞了山林的寧靜嗎?同時也讓平靜圳水感到憤怒,因為水聲悶聲不響,只是默默的往下流去。

 

其實邊堤旁泥土芳香,青翠山林的綠,以及紅楓參雜其間,(6)是一幅最佳的天然畫景,何不好好欣賞她呢?因此本隊禮讓他(她)們先行通過,等到山林間恢復寧靜後,我們再拾步慢行,好好欣賞坪頂古圳的美。從清季開發坪頂以來,圳溝不僅供應山下居民甜美的飲用水,也灌溉了草山下緣的農田,富足了子民,先民的水利基建工程,數百年來仍然優渥子孫,為政者當知公共工程對全民的利益了吧!在古圳源頭雖見亂石灘上水潭處處,(7)但是「圳水寧靜親竹林,紅楓迎冬傲山野」,加上楓葉飄落水潭,散佈山道,灰暗路上終於有紅楓妝點,卻也頗有冬趣(8)。

 

隊友S君在休息喝了涼水後,非常富有哲理的說:「應該KISS古圳的水,跟它打招呼」(9),還真是童心未泯,如法泡製親吻圳水,感覺冰涼透心扉,但卻有一股甜甜香草味兒留存心間,或許是「人對了,什麼事也美好」,這就是隊友們同好登山,友情喜悅的見證。(10


二、北五指山大草原下走荷蘭古道


我們由「坪頂古圳」源頭仰攻「北五指山」三角點787公尺 (11),這是今天登山的第二站。行進間忽然陽光從林木間隙穿透出來,直射泥土山道,而本段山路坡度甚陡,幸好有繩索牽綁在樹林之間(12),節省體力,山道沿循乾湖坑溪而行,溪邊有一顆九芎樹(13),冬初之際樹葉已掉,而路邊茂竹翠樹如楠木等依舊茂密(14)。

 

午後直抵北五指山山頂,獨見大草原乙片(15)(16)(17),且尚有野牛在此啃草,此處草原風光明媚,群山均在朦朧之中,而我們在此略作休息後左轉「河南古道」(18),此段路徑為今日登山第三站,古道均是下坡陡道,且依循乾溝邊而開闢,因天陰而路滑泥濘,不好行走。今日登山非常有緣,先是在登「北五指山」時巧遇這個路段的維護志工南港82歲的劉先生,他健步如飛的步行在山道口,而且維修路基,撿拾垃圾,令人感佩。另在「河南古道」亂石山澗間又遇上原在二格山淨山的鹿港金國貴族後裔粘先生,他說現在轉到本路段與河南古道發現者台北林先生共同參與山道的維護工作,因此保有了山的野趣,也收拾得非常自然乾淨,山友的熱心,保持了山的自然,也讓行走者只留下足跡,帶走野趣,但不留存任何破壞大自然的東西。

 

在「河南古道」下坡路段看到鄉民以石塊堆砌成牆(19),也展示了往昔農作開墾的遺跡,只是如今荒廢了。古道入口處有咖啡園(20)(21),假日亦有人來此光顧。我問為何稱為「荷蘭古道」?當地人說:荷據時代,有荷蘭勇丁北上到此地避難於山屋,後受搜索,而往「北五指山」上爬登而走出了本段山路,因為經由北五指山可再登草山之擎天岡(大嶺)而後循魚路古道可到金山,然後揚帆出海。


我們由「河南古道」入口處,往下循「登峰圳」(草山古圳分為三層,最上一層為「坪頂古道」,中為「新圳」,最下一層則為「登峰圳」)堤邊步道,轉石階路到內雙溪的田仔尾橋,再走柏油山道到小18公車站牌乘車回台北,完成了H隊長所說的今天來回共12公里 的登山之行。


三、後記(荷蘭古道名稱的由來)


夜間打開電腦,查閱電子信箱,非常高興Jen提供了「荷蘭古道」名稱由來的說法,其一:

 

(1)陳岳先生認為:「荷蘭古道」係1624年台南之荷蘭人派兵經頂山到萬里加投攻打西班牙人所走之路,但後又補述是1641年荷蘭人征伐雞籠(基隆)失利後敗退時所走的撤退路線。

 

(2) 李瑞宗 先生調查認為:「荷蘭古道」與清末興建淡基橫斷古道應有地緣關係,清軍(河南營)開拓本古道較有可能性,因為清季時擎天岡(大嶺)以西約760公尺 之雞心崙,設有河南營(清兵駐紮營地),而當時坪頂地區已開發,並有新舊兩條古圳(即坪頂古圳與新圳)或許與清兵河南勇巡守此路有關。 李瑞宗 先生實地調查,雞心崙之河南營遺址,據當地耆老稱這是荷蘭營故所,且一般相信為荷蘭人所建之城堡。

 

二種說法,似乎與第二說較有關聯,因此將「荷蘭古道」加註「河南」作為本文之標題。希望有朝一日,台灣史學界可以為此正名,以還歷史真相。如今這條古道,在雨天極可能因伴著溪溝而水漫山道,若是有歷史價值之開墾史跡,應該好好整修,也可作為台灣史遺址而供憑弔。例如,山路上尚有石塊積壘之石牆,或許也可找出有關開拓史上應有之灶基、石屋殘壁等當可豐富本路段的歷史見證。


2008.12.2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staiw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