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騎駱駝過沙嶺有感
「黃沙漫漫沙丘千里,風吹沙嗚,蒼茫大地,惟見駝隊鈴鐺響。沙響宛如幽冥征戰,回望故鄉,美人依然倚窗想。月牙泉有古唐樓,清澈小彎流泉,愛妃嬌笑,只待伴君歡。沙漠清泉共一處,山靈水益秀。我欲乘風歸去,尚嘆流沙千里,胡楊風止,歸來遲。」在鳴沙山,騎在駱駝上幻想著前世可能的行止,故鄉的往事,還有太多的思念。腦筋裡不自禁浮現了迷糊的印記,然而縈繞不去的思念,似曾相識的夢幻影像究竟尚有幾稀?

我在鳴沙山騎在駝峰上,沙丘層層黃浪,旅人駝隊排排前進,想像古時絲綢之路,西出陽關無故人,蒼茫大地,淒涼景象,令人生畏。又想像古代漢族與匈奴、突厥等征戰中,殺伐不止,正是唐代王昌齡在「出塞」乙詩中描述的所謂「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叫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度陰山。」駝上的歲月,西域的誘引,一個民族的擴張,同時也令一個民族乃至數個民族的大遷徙,漢時的西匈奴,唐代的西突厥,從此遠離了祈連山區、河西走廊,奔向了中亞草原乃至歐陸大地。這是逝去的歷史,殘酷的過往,自能尊重•••

二•敦煌的鳴沙山與月牙泉
2014•09•23•自西安搭機西飛1500公里抵達敦煌。飛經河西走廊南北兩側的祈連山、黑山時,只見山稜斜坡白雪皚皚,直如冰層覆蓋,令人突感高山危峰壓迫難耐。出關後驅車前往鳴沙山,一路垂柳、胡楊木青翠迎客,清代陝甘總督左宗棠地下有知,該當高興的說西北綠州賽江南了。今天的行程安排參觀鳴沙山與月牙泉。敦煌八景之一的「沙嶺晴鳴」,所謂的「山泉共處,沙水共生」的奇景,切實是大漠戈壁中一對孿生姊妹,山以靈而故鳴,水以神而益秀,大自然的奧秘又孕育了優美的神話傳說。

鳴沙山觀光景區位於甘肅省敦煌巿南郊七公里的鳴沙山北麓,東起莫高窘崖頂,西接敦煌母親河黨河水庫,面積大概200平方公里,整個山體由細米粒狀黃沙積聚而成,因地勢的關係,颳風時細沙不會往山下飛走,反而自山下往山上流動,所以形成了山峰起伏層層沙丘,宛如虯龍蜿蜒的廣漠山勢,山峰高約100米,最高峰170多米,海拔1650米,更因為颳風走沙時,以石英為主的細沙粒因風吹震動會發出聲響,故謂之鳴沙山。鳴沙山已經形成3000多年,東漢時即有所謂:「河西有沙角山,峰愕危峻,逾於石山,其沙粒粗色黄,有如乾躇」。而魏晉時期也記載了:「沙州,天氣晴朗,即有沙鳴,聞於城內,人遊沙山,結侶少,或未遊即生怖懼,莫敢前。」似乎告訴我們,自古以來就是一處苦寒蒼茫之地。

月牙泉位居鳴沙山下方,宛若兩條沙臂伸張圍護著它,泉如半月彎水長約150米,寛約50米,水深約2•1米,水面酷似一彎新月而得名。正是鳴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目前泉水上方整修了唐代古樓,荒漠甘泉益發古意映然。其實黨河是流經敦煌盆地地下水的主要水源,當流經月牙泉時因地形正處於沙丘低谷的扇間窪地,自然形成了一彎新月泉水。

正因為鳴沙山奇特地質,引發了眾多想像與神話,有謂此地為寶庫,玉皇大帝命太白金星以黄沙淹埋;或說漢代時,與匈奴交戰,漫天黄沙埋沒了大軍,時有喊殺聲與戰馬嘶鳴聲;再有謂唐時樊梨花掛帥西征,結果女兵營被黄沙深埋,引發了鐵蹄雜沓,兵戈相擊,嬌𠮟陣陣,英魂烈烈,兵刀磕碰回蕩之聲耳畔不絶。
至於月牙泉有謂佛家以聖水放寺門,適逢道士路過,雙方作法,形成黃沙淹沒佛寺並形成一彎清泉。

我們搭乘駱駝,一隊五隻成排順走,同伴說我騎上了駱駝王,排在最後,乙行往沙丘緩坡而上,自遠方而觀,洽似駱駝商隊鈴鐺響鳴,緩緩自景區門口往沙山高峰而走,騎了十幾公尺後,調節了坐姿,雙手離開坐墊前緣的欄杆,自在的與同伴打招呼,攝取鳴沙山奇特沙丘,放鬆胸懷隨著駱駝走路的微小起伏,律動順暢的走著。想像中,往昔的駝隊,在鈴鐺聲中不也不畏風沙晴空酷熱的往來絲綢之路,為東西方文化與經濟交流作出了重大貢獻。

三•玉門關小方盤城遺跡
唐代王之渙在「涼州詞」中說:「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姜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2014•09•24•我來到了只剩一座四面黄土夯牆的廢墟的小方盤城,它就是傳頌二千餘年的玉門關遺址。

當天上午我自敦煌來,驅車1•5小時到達玉門關景區入口牌樓。城門上左右各書撰「秦燧漢關今猶在,張騫李廣俱往矣;看大漠孤煙長河落日,聽塞外羌笛胡角馬嘶。」一路所見就是戈壁大漠,以及偶有幾處耐旱荒草滋長的戈壁灘,滿眼所見盡是荒蕪、淒涼、落莫等等蕭瑟景象該是最好的寫照。路上行道樹偶有植栽楊柳、胡楊、榆樹與紅柳。關前空地接連沙漠,但標誌著「胡楊小路」,種植綠化植物,蓋有美化環境的效果,也點綴了荒漠中少許綠意。沙漠上有幾處大面積的太陽能發電站,而遠處黑山盡在烏雲迷濛之中,路上少有車輛,幾無人跡,正所謂黃土戈壁飛沙,蒼茫大地行人稀,此時當是思鄉伊人最相思了。所以見證了古人所說的春風不度玉門關,西出陽關無故人的悲淒景象了。

玉門關的設立始自西漢武帝時,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當漢初時匈奴東敗東胡族,西逐大月氏,占據了河西走廊,並以此為基地屢犯漢境。到了武帝時因文景之治奠立國家的富強,因此放棄高祖劉邦的和親政策,派衛靑、霍去病等對匈奴發動了大規模的軍事反擊,尤以武帝元狩2年,西元前121年,驃騎將軍霍去病率軍西征,徹底打擊了匈奴右部,並趁勢在武威(涼州)與酒泉(肅州)設郡管轄,到了元鼎6年,西元前111年又增設張掖(甘州)、敦煌(沙州)兩郡,同時在敦煌西北部設立玉門關,在其西南部設置陽關,以雙鋏之勢鞏固了大漢河西走廊領域。在張騫通西域打通亞歐商道後,中國的𢇁綢不斷運往歐洲,而西方的音樂,佛教、景教等宗教,以及葡萄、石榴、核桃、苜蓿與香料、玉石等傳入了中土,此即由當時的長安(西安)通往中亞、歐洲的絲綢之路。

𢇁路自敦煌以西分為兩路,一條由敦煌向西北經玉門關、鄯善北行稱為天山北路;另一條出敦煌向西南經陽關、安南壩,沿著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南行,稱為天山南路。因此玉門關、陽關也就成了絲路上通往西方的重要關卡。當時的玉門關可說是駝鈴悠悠,人喊馬嘶,商隊絡繹,使者往來,一派繁榮景象。

現存的玉門關遺址,僅是一座四方型黃土夯墻,聳立在戈壁的砂石崗上,前方自然台地底下有一狹小沼澤地,水量已少,四周就是以往綠州遺跡,往北是漢長城遺跡,目前只剩黃色夯土土堆散落在戈壁大漠中。玉門關關城全用黃土夯築而成,面積大約600平方米。西北兩面各開乙門,門框石垣均已不剩,古時登關舉目遠眺,該是沼澤遍佈,溝壑縱橫,長城在關外蜿蜒而立,烽火台兀立,胡楊挺拔,泉水碧綠的綠州豐美之地。如今夯土關垣外舉目四周平沙千里,大風吹過,飛沙走石,站在關前平台平望四野,黃褐色泥砂稱王當道,所剩草叢漸被砂石吞沒,狹小沼澤,看來也難敵戈壁擴大化的自然破壞,維護玉門關古址不易,但它對大漢民族的往西拓展與東西文化、經濟的交流卻起了很大的作用。

四•雅丹魔鬼城:陡壁山丘土塊風蝕地貌
走過了玉門關,來到雅丹魔鬼城,仍然是大漠荒煙,心中有感:「沙漠中陡壁怪形的土堆,百萬年的風蝕雨打,西北勁風,形成蒼茫大地的鬼域。古絲路的風向地標,商旅的休憩地,你說孤獨西行,卻將帶回西方的文明。再過千百萬年,雅丹地貌最終也會回歸戈壁。駝鈴沙響,西出玉門,華麗了多少宮庭幾多貴族,絲綢沙麗,揮袖嬌媚,該是你走出歷史,在雅丹相會。」

離開玉門關再驅車2•0小時,到達了雅丹魔鬼城。「雅丹」乙詞,在維吾爾語係指具有陡壁的小山,是沙漠乾燥地區一種風蝕地貌。地質學上雅丹地貌專指經過長期風蝕,形成一系列壟脊和溝槽構成的地質景觀。它形成於70一3o萬年前,絕大部分地質是黑色礪石沙粒和黃色黏土,當大漠狂風如同鋒利的刻刀颳過,就雕成錯落有致的岩沙奇異形體了。它西距玉門關大約近100公里,是一處典型的雅丹地貌,東西長約25公里,南北寬約1一2公里,遇上大風吹襲,鬼聲森森,轉而不出,陰森之境,故謂之魔鬼城。在整區雅丹地貌中,似如中古世紀城堡廢墟,土褐色陡壁小丘或兀立巨大土塊,與形象似如動物、城堡、溝渠,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奇妙無窮著實令人瞠目。例如獅子岩、烏龜石、金字塔、人面獅身座、佛祖、大雁,以及怪狀異形、山丘溝谷、城堡等均維妙維肖傳神之致。在戈壁上一旦西北旋風捲起幾柱大漠孤煙,飛沙走石,並在雅丹地貌上竄來竄去,沙漠中也會形成直如海市蜃樓如煙波浩渺的大海,更由於風吹沙石,聲韻恰似鬼哭神吼,故雅丹魔鬼城的稱號至為貼切。

五•敦煌莫高窟
「千載佛緣聚敦煌,沙礫崖壁洞窟坐,南北朝又續隋唐,五代再延宋元間,佛法無邊安西域,絲綢之路多富商,開窟求佛祈平安,藏經洞內多寶物,五分之四西方分,中土文物英法藏,借問強盜何時歸?洞窟佛塑與繪畫,樣樣精美世獨傳,今日觀賞古文物,當慰年少心懷願,他日再來,或在千年之後,再憶貴妃,併有明皇還世?」這是參觀莫高窟後,回程車上在旅行小札中的筆記,石窟珍品技藝精湛,反映了自南北朝到元代大概1000年中土大地各朝代不同的審美時尚,堪稱是人類文化遺產。

2014•09•25•一早驅車前往距敦煌東南方25公里的鳴沙山東麓摩崖峭壁上,標高大概1600米的山崖洞窟,前面緊臨宕泉河,河水乾涸,只餘小股流水漫不經心的由河床上滲出,崖洞向東,南北長大概1680米,高度50米。洞窟分布高低錯落、鱗次櫛比,上下最多為五層,它始建於南北朝時期,據載前秦建元2年,西元366年,僧人樂僔路過此地,忽見前方金光閃爍狀如萬佛,於是便在崖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後來法良禪師等僧人又陸續在此開洞修禪,稱為「漠高窟」,意為「沙漠高處的洞窟」,後世因漠與莫通用,便改稱為莫高窟。莫高窟現存洞窟735個,分南北兩區,南邊有487個洞窟,為僧侶從事宗教活動場所,均有壁畫或塑像。北區248個,只有5個洞窟存有壁畫或塑像,其餘供為僧侶修行居住場地。現今兩區共計492個洞窟存有壁畫與塑像,壁畫總長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唐宋木構崖檐五個以及無數蓮花柱石和舖地花磚。

我們由三清宮前在高大白楊樹迎賓下進入莫高窟,導覽員介紹參觀了八個洞窟,計有第328窟、16窟、17窟、292窟、61窟、96窟、100窟與148窟。窟內塑像或壁畫僅就記憶所及略述之。
第328窟,建於初唐晚期,為覆斗頂方形窟,三面墻壁畫為淨土變和說法圖。中央為釋迦牟尼坐像,南北側分為站立的阿難、迦葉,隔隣為兩尊菩薩,外側另有四尊供養菩薩,其中南側乙尊在1924年被美國華爾納(Langdom Warner,1881-1955年)盜走,現存美國哈佛大學賽柯勒美術館。本窟佛像被公認為唐時最傑出的代表。
第17洞窟為藏經洞,附屬於第16窟內,位在第16洞窟甬道北壁暗洞,高僅3米,面積約2•8平方米,覆斗頂。洞內供高僧乙尊,為莫高窟遺存唯一的一尊高僧寫真像。壁上有繪畫雙樹、近侍女與比丘尼像。在1900年,清光緒26年6月22日由時任莫高窟下寺即三清宮的道士王圓祿所發現。藏經洞出土文物5萬餘件寫本、絹畫、佛經、道經、儒家經典、小說、詩賦、史籍、地籍、帳冊、曆本、契據、信札、狀牒等古文物,其中不少是孤本和絕本,但卻被無知的王道士以非常低廉的價錢賣給各國探險家兼盜寶人,現在大約五分之四藏於英、法、美、俄、曰等公私博物或美術館。最終只剩下8757件入藏中國國家圖書館。除華爾納外,其他著名偷盜人為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1862-1943年,英國人,原籍匈牙利)、伯希和(Paul Pelliot,1878-1945年,法國人)。最令人不恥的事,1922年莫高窟曾一度關押了數百名俄羅斯士兵,放任他們在洞窟中煙熏火燎,破壞不少文物。又,1940年代張大千在此描摹壁畫時,發現部分壁畫有內外兩層,他便揭去外層以觀賞內層,此種作法引發不少爭議。
第61窟為方型覆斗頂窟,可惜中央方壇上的佛像已蕩然無存,西壁畫巨幅五台山圖。本窟為曹元宗及其夫人翟氏功德窟,繪有曹氏家族女供養人49身,為五代時期與宋代重修。
第96窟是大佛像窟,通高34•5米,位於莫高窟中寺前廣場出口附近,該窟始建於唐延載2年,西元695年,為四層重檐式木構建築,為莫高窟標誌,塑像曾塗裝金彩。後經宋、西夏、清代重修,到民國時期的1935年又將大殿改為九層,是為依傍崖壁硬山一面坡式建築。佛塑像為彌勒倚坐佛像,據說面貌以武則天形象塑造。
第148窟是一個大型涅槃窟,該窟於唐晚期大歷11年,西元776年,由隴西望族李太賓所建,塑釋迦牟尼涅槃像,為石胎泥塑像,全長14•4米,頭南腳北,枕右手累足而臥。充分表現佛祖寂滅為樂的涅槃境界。三面壁繪有舉哀比丘、天人、聖眾等尊像83身,而且面貌表情互異,有喜有悲,有平靜也有動容,當然與佛法修習有關,看不破生死就有悲泣動容吧!洞窟前室南北兩側,有唐代的天王、力士、蹲獅及其部隊。

中午在瓜州(古稱安西)祭五臟廟,接著驅車3•5小時到達嘉峪關。沿路依舊是沙漠戈壁連天,風力發電高塔林立,連霍高速公路全長4680公里,始自連雲港到中亞吉爾吉斯共和國的霍爾果斯口岸,而且往窗外一望也看到蘭新一號與二號鐵道也由此通往新疆,導遊說一號線由蘭州到烏魯木齊計2500公里車程27小時又40分鐘,但二號線係高鐵只需7小時即可到達,相信對軍力運輸的效益更受注目。

六•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
「長城盡頭嘉峪關,往昔征戰幾人回。城池佈置敵難遁,先人智慧令人賞。今日西去無關照,大漢國土更威揚。故鄉伊人盼君歸,征夫也思倚窗人。歸心似箭嘆故土,有司無心理朝政。何不他鄉作故鄉,惟怕伊人涙雙垂。」到達天下第一雄關的嘉峪關,已近夕陽西下,落日漸漸滾落天邊之際,大約午後7點離開前往酒泉,天際尚有餘暉,見到了嘉峪關的雄偉壯觀,其實史上似乎沒有重大爭戰在此發生,但嘉峪關矻立於此,本身就是一種戰力威脅的表徵。我離開關卡在車上記錄了遊後感想。

嘉峪關是萬里長城的西端終點,為絲綢之路必經之地。它始建於明代洪武5年,西元1372年,距今642年,因關設在嘉峪山西麓岩崗處而取名嘉峪關。此關扼住祈連山與馬鬃山狹地,地勢險要,南北兩翼有長城切斷東西走向的河西走廊,為易守難攻的軍事防禦體系,故左宗棠稱之為「天下第一雄關」。我們依景區指標由後門往前門參觀,它由內城、甕城、羅城、外城、城壕等多道防線成為重疊併守之勢,壁壘森嚴與長城連為一體。關城的東西北三面,有黄土夯築的圍牆,外城與羅城間形成一寛闊的廣場,現存有文昌閣、關帝廟和廟前的戲台。文昌閣始建於明代為兩層雙檐歇山頂式。關帝廟比鄰文昌閣,同建於明代,廟內塑有關帝君、關平、周倉神像,壁上彩繪三國故事,但據稱原物在文革期間被毀,1998年修復重建。戲台亦建於明代,內側繪有彩畫,楹聯書寫:「離合悲歡演往事,愚賢忠佞認當場」。二邊壁畫繪有道士戲女遂生四不像胎,意在教育守軍勿侵民姦淫,觀之頗合深意。

羅城在內城外圍,東南北三面,用黃土夯築,一條弧形城牆首尾相連,為迎敵第三道防線,是明弘治7年,西元1494年增築。正門面西,南北城頭築有凸形城牆,中間開門,門楣刻有清乾隆手書「嘉峪關」三個大字,成為關城的正門。陝甘總督左宗棠在閣樓上親題「天下第一雄關」,刻成匾額,懸在閣樓之上。該城樓與內城的柔遠樓、光化樓同一規格。城頭有密集的垛口,垛中有暸望孔、燈槽,以及斜坡式射擊孔,南北兩端各建一箭樓,因與長城相連,成為警戒哨所。

甕城位於內城東西兩門外,呈正方型的黄土夯籞,東城刻「朝宗」二字,西城則刻「會極」二字。正門入城處設有斜坡馬道可以騎馬進入城牆上,城下有一古時「關照」申辦處,關照即通關文牒為明代官方出具的通行証。
內城是關城的主體和心臟部位,當時的游擊將軍府等軍事與補給單位設於此。登上柔遠樓可以見到有所謂「一塊磚」的故事。導遊指著西甕城會極門樓的後檐台上平放著一塊城磚,並說:「傳說建城時督工的官員,故意多加一塊磚,以測試工程的嚴謹,結果城牆建妥恰剩一塊磚,工匠們就將它安放在後檐台上成為「定城磚」」。在清代將河西與新疆納入版圖後,嘉峪關成了後方城堡,遂失去防禦作用,但雄偉的建築可是深富價值的文化遺產。
走出嘉峪關正門,外圍有林立的烽燧、墩台,關前尚有雙井子堡、西關坊、月牙城互為犄角。東西北三面則是逶迤的長城,東起於城堡以至酒泉,雄鎮西陲,為長城連鎖防線重要據點。

七•張掖丹霞地質
2014•09•26•我們自酒泉驅車東行到達張掖丹霞國家地質公園,張掖係漢時河西四郡之一,取斷匈奴之臂,張中國之掖(腋)而命名張掖。自酒泉東行出了城市綠州後,依舊是沙漠連綿,戈壁浩瀚,極目所見沙海浩渺,蒼茫又凄涼。所幸林道樹百楊林立,點綴了枯黃大地一片綠。南邊祈連山稜線白雪皚皚,雖是湛藍天空,依然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千里平沙大漠。到張掖主要參觀臨澤縣境內的七彩山丹霞地貌。走過七彩丹霞丘陵,回程路上在旅行小札上記錄著感想。那就是:「女媧的七彩神衣,披上了張掖的丘陵。千百萬年的冰雪雨淋,山稜摺曲寸草不生,七色彩衣依舊鮮豔。丹霞地貌,特殊鬆軟土質,在幾百萬年前,卻是海洋鹹水,幾次地榖運動,海洋隆起,形成陸上丘陵,礦物質與海水混合作用,植物滅了,光禿了山體,留給大地一片丹霞地貌。依稀又見千年偶遇,覓尋熟識的巧媚,卻在面紗之後隱隱晃動。回到現在,故鄉倚窗有人,尚待征塵的歸來。」

張掖丹霞地貌開放四個景區,第一區面積最大,摺曲稜線七彩山體,層層滾浪美觀至極。第二區最小,但依舊是七彩山貌,七彩屏、夕暉歸帆,令人嘆為觀止。第三區景緻最佳,好比水墨丹青鋪灑丘陵地。第四區位於肅南縣如同刀山火海七彩丘陵。
其實丹霞是指紅色砂礫岩經過長期風化剝離和流水侵蝕,形成的孤立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據說張掖丹霞地貌形成至今已約有600萬年前,正值侏羅紀至第三紀。整個紅色丘陵盡是懸崖山巒,奇峰突起,峻嶺橫生,五彩斑斕,盡是鮮豔的丹紅色和紅褐色,相互輝映各顕神奇,因為形體特異氣勢磅礡,而有七彩峽、七彩塔、七彩屏、七彩練、七彩湖、七彩大扇貝、火海、刀山等奇妙景觀,令人不禁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八•酒泉西漢勝跡公園
2014•09•27•一早趕赴酒泉西漢勝跡公園參觀,它距酒泉市區鼓樓大約2公里處,為一座漢式園林,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一進園門頗具古樹名木參天蔽日之勢,再看中間道路平面上鋪了四塊石,分別刻上了飛馬、錢幣、酒杯與飛天,代表河西四郡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各自的特色。進入城門後道路中軸上依序舖上石板,並刻上了漢武帝一生的經過,尤其開拓河西走廊的拓土政策,可謂居功至偉。園內有一涼亭上懸「可酌」兩字,左邊則有一棵非常高大茂盛的「左公柳」,樹齡當在140年左右,在其前方有一個小池,池邊墻上寫著「酒泉」,意謂霍去病將御酒參入酒泉水的取水處,再過去就是霍去病將御賜兩壇御酒,混入清泉中供全軍共飲的雕塑石像座碑,而其左則有二排戰士持槍肅立威武有狀。園內另有左宗棠紀念堂與左帥站立石像乙尊。酒泉公園林木扶疏,多有市民在此運動强身,園內勝跡正說明了漢武帝開拓西域成為亞歐大地絲路的開通,造就東西文化與經濟交流的偉大成就,當有其歷史功不可滅的偉績。

經由酒泉赴嘉峪關機場,轉飛陝西西安,在機上打開旅行小札寫下了一段感懷;「漢武帝的御酒,獎賞霍去病拔了匈奴的汗庭,霍帥將泉水混入御酒,供全軍共同歡飲,與袍澤同生共慶。今日酒泉西漢勝跡,雕塑霍帥與同袍共飲的塑像,可惜廿四載揮別人生。遺跡公園另有左公柳和其站立石像,西出陽關無故人,春風難度玉門關,左帥平定回亂,開疆拓土謂之新疆,戰功彪炳,可光榮歷史安在?多少枯骨、多少離散,徒留傷悲。二千多年來,民族大遷徙,令當今中亞與歐陸大地都有匈奴突厥後代,是幸抑不幸?民族融合已分不清真正河洛民族,純自血緣而論,所謂民族尚剩多少意義?」

後記:
在西安參訪了百貨事業的發展現況以及收集未來發展的展望因素,並且抽出時間參觀秦始皇陵區的兵馬俑、西安碑林與漢景帝陽陵,因工作忙碌不及敘述觀感,提供下列參考資料供參。然後於2014•09•29•午後19點過後飛回台灣。此行對河西走廊絲路東段行程有了概括的了解,也對在歷史長河中不斷開拓疆土的志士懷有更深的敬意。想像古時向西征伐時的悲慘,不難了解唐代王翰在「涼州詞」說:「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絲綢之路如今成了中國「一路一帶」跨國經濟合作的願景之一,從中土大地連接中亞各國,再到 伊郎、土耳其與阿拉伯半島,然後跨上歐洲大陸,將促致相關各國經濟發展更加緊密的合作關係。領袖有夢,都盼望築夢成功。台灣在這個歐亞大地未來可能的大變動中,到底該站在什麼位置,有司當局也該醒醒了吧!不然,只好寄望產業界,為自己企業的永續發展,以及為台灣經濟持續成長,找出一條屬於自己適合發展,又可自主掌握成長胍絡的康莊大道吧!

參考資料:
1•敦煌鍳賞精選50窟,劉錦詩,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9年12月五刷。
2•本色敦煌,胡同慶、王義芝,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14•01•版。
3•陝西帝王陵,惠煥章,陝西旅遊出版社,2008•10•四刷。
4•漢景帝陽陵探秘,胡芳,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10•01•二刷。
5•漢唐文化西安,高文麒,北京經濟科學出版,2013•06•一刷。
6•秦始皇帝陵探秘,孟劍明,西安出版社,2011•08•一刷。(兵馬俑發現者楊繼德簽名。2014•09•28•)。

2014•09•29•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staiw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