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之際紅葉飄零,秋瑟遂盼冬雪,喜愛旅行者的我更盼速迎春櫻艷紅。今(2014)年11月8日至11日適有四川成都商務之行,遂利用餘暇與同仁到成都巿幾處風景勝跡遊賞,因受限於時間都合,只得在兩天之內各撥出若干時段走訪了樂山大佛、峨眉山的萬年寺和杜甫草堂。

樂山大佛:四海人潮日日朝,來非禮佛禮文化。

關於樂山大佛,在旅行資料中有謂:大佛蓮身憑岸起,佛頭與山齊,三江會足底,九峰接眉樑。用以形容樂山大佛頂天立地的雄壯威嚴之美。若由江中遊艇遠眺,則謂之:百丈金身開翠壁,威嚴高擁千層座。或是譽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這些形容在實地履歷之後,可以說是非常貼切。

我們一行在樂山大佛對岸遊艇碼頭登上了遊艇,在細雨飄飛涼風徐徐之中緩緩開進岷江江中,遠望河堤,高大濃蔭綠樹在細雨濃霧之中,偶見旅人走上石板路,濕濕㗳㗳,游移在大樹底下。河堤上蓋建著古樓城門,思古幽情油然而生。遊艇慢慢挺進岷江、青衣江、大度河三江匯流處,小漩渦處折回靠近樂山大佛江岸邊,先停船再緩慢徐行,讓旅人可以正面觀賞大佛雄偉全貌。丹霞紅岩雕鑿的樂山大佛慈容善目的正視著來自蓬萊仙境的旅行者。

樂山大佛西距峨眉山35公里,坐落在樂山市(即北周大成元年,西元579年設置的嘉州)東郊,背依凌雲山,面對三江匯合處,它是大佛整體依山就丹霞紅砂石原岩雕刻,世界最大的摩崖石刻彌勒坐像就聳立江岸,是盛唐時期修鑿的藝術珍寶,全佛高達71米,歷時90年分成三次鑿建而成,如今已屹立了大概1300年了。我們站在遊艇上遠觀大佛頭頂是螺狀髮髻,且與頭部渾然一體,但據旅行同好登頂而望,髮髻是在頭頂鑿洞再以楔形石塊嵌就,且裂隙是砂漿粘接,完美至極。至於佛耳是以木材嵌入,不是原岩鑿就,且佛身衣領衣紋均有排水小溝,它發揮了排水隔濕通風作用,反映古人建築工法也滿先進。由於佛身實體高大,千多年前施工時只好在陡峭的崖壁上闢出一條棧道,好讓工匠與材料往來運送。據旅遊資料稱,如今217級石階的九曲棧道,安上了鋼管欄杆,成為旅遊者觀賞大佛的通道。我們自艇上而觀,只見遊人紛紛在石階道中上上下下,雖是小雨不斷,但不減旅興。

至於鑿彫大佛的起始,大佛碑刻「嘉州凌雲寺大彌勒石像記」記載自開元初(西元713年)始,結束於貞元19年(西元803年)歷時90年。這九十年間分三次一錘一鑿修建垂足倚坐,挺胸直腰,雙手扶膝,兩腳平置,偉岸的佛身隨山體直落而自然舒展的彌勒大佛,實際施工期間大概三十年。闢鑿始於唐玄宗開元年初海通禪師,鑑於三江匯合處舟隨波去,人亦不存,遂決心克其能仁,回彼造物,謂石可改而下,江或積而平,驚流怒濤,險自砥平,可說是一項大河水利工程,但以禪師發動興建遂染上神祕而有謂鑿佛鎭水。因岷江自古即為成都平原重要運輸水道,因此海通禪師決定八方奔走募資修佛,將鑿下的石塊,下填三江匯聚處的廻水沱,消除漩渦,減弱水勢,以順暢航運。其圓寂後工程停頓了十多年,直到開元27年(西元730年),章仇兼瓊擔任劍南節度使再捐俸資20萬續雕,但到玄宗天寶5年(西元746年)調遷戶部尚書離川工程再度停頓,這時已過了43年了,到了唐德宗貞元5年(西元780年)劍南西川節度使韋𦤎又捐俸50萬接著修鑿,一直到貞元19年(西元803年)竣工。這三階段的修建工程分別是海通修了彌勒坐像的頭部和上身,章仇刻雕上身到膝部,韋𦤎鑿雕膝部至底部蓮座。

我們受限於時間只能乘艇瞻仰樂山大佛,其實登岸可遊覽大佛景區,主要景點有唐代建築的凌雲山凌雲寺、靈寶塔,修建於南宋的東坡樓,以及始修於東漢至南北朝時期的麻浩崖墓,還有烏龍山上始建於唐代的烏龍寺。

在遊艇上瞻仰了樂山大佛,心中謙卑的思念,浮現了旅行資料上的記載:「峨眉蒼翠天地幽,凌雲大佛坐臨流。暮鼓晨鐘消俗慮,物我同春任君遊。」

2014•11•09•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staiw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