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洛陽,十三朝古都,又是河洛發源之地,有謂「昔三代(夏商周)之居,皆在河洛之間」,多趟華夏大地之行後,終於首次踏入河南之境。在2015•06•22•至06•25•藉公務之餘,在06•23•飽覽了洛陽世界文化遺產的龍門石窟。是日一早自鄭州驅車往西直抵洛陽巿郊南13公里處的龍門石窟景區,只見浩瀚伊河,江面寬闊,水色偏黃,水流平順浩大的川流著,站在伊河河堤長排植裁的柳樹下,遠望香山(東)與龍門山(西)對峙,伊水於兩山間北流,遠望猶如一座天然門闕,故古稱「伊闕」,而神話傳說伊闕乃大禹治水剖開兩山形成伊水而平水患。戰國時期,秦將白起曾經於此大破韓、魏聯軍的伊闕大戰,史上留名。隋煬帝時,建都洛陽,其皇宮城門面對伊闕,遂改稱龍門。

當日上午10點多,持著免費門票(年齡大於70歲)進入景區,看著門票上景區介紹,原來龍門石窟侷限在現今「龍門橋」,它是仿隋代趙州橋而修建的石拱橋(其下橋栱洞即景區入口處)與「漫水橋」之間大約一公里長的香山與龍門山的崖壁洞穴。龍門的山體屬於古生代寒武至奧陶紀石灰岩,距今大約六億到五億年,岩石堅硬應適雕刻,目前主要景點為西山石窟的賓陽三洞、萬佛洞與奉先寺,以及東山的東山石窟、香山寺和白居易墓園。

據考龍門石窟始鑿於南北朝時期的北魏孝文帝太和17年,由平城(山西大同)遷都洛陽前后(西元493年),歷經東西魏、北齊、隋、唐、宋諸朝,四百餘年間雕鑿不絕。據統計東西二山現存窟龕2345個,碑刻題記2800余塊,佛塔50餘座,造像10萬餘尊,其中北魏洞窟約占30%,唐代洞窟占60%,其他朝代約占10%。石窟為佛教文化的藝術展現,但也體現了當時政經與社會文化時尚,所以是一座大型石刻藝術博物館。由於時間有限,所以只參觀西山石窟中導遊阿邢所介紹的重要景點而已,留著遺憾,有緣再續吧!還是按照數位相機,記述遊蹤吧!

一•潛溪寺,唐高宗年間(西元650-683年)鑿造,窟內本尊阿彌陀佛,盤膝正坐須彌座上,手施無畏印,旁有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觀世音與大勢至菩薩與本尊合稱西方三聖。洞門內側各刻一護法天王,足踏夜叉威武有力。

二•賓陽三洞,北魏景明初年,宣武帝下令仿代京靈岩寺石窟(現大同雲崗石窟),在龍門營建孝文帝與文昭皇后石窟各一所。永平年間,又為宣武帝造石窟一所,合稱賓陽三洞。但北魏僅完成中洞,南北二洞直至隋唐方建完成。北洞主尊阿彌陀佛,中洞洞窟呈馬蹄型,正壁雕刻釋迦牟尼及二弟子二菩薩,南北壁均一佛二菩薩。主佛與菩薩體型是北魏晚期風行的秀骨清像的典型代表。中洞窟頂刻有飛天體態柔美,可惜彩繪脫落。至於南洞,主尊阿彌陀佛面部豐潤又莊嚴。

三•伊闕佛龕之碑,原碑據說是北魏皇家營造賓陽三洞的功德碑,現在立碑說是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為其母文德皇后(長孫氏)頌德所製,文字由褚遂良撰寫,因此又名褚遂良碑,如今石碑尚在,但字跡磨糊不明,年代已久遠,風化又破壞殊為可惜。

四•摩崖三佛龕,此係鑿造於武周時期的大龕,造像為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彌勒佛,它是三世佛的題材,但因武則天政權結束而被廢棄。

五•萬佛洞,唐永隆元年(西元680年)為唐高宗、武則天及其諸子營造的功德窟,最特別的是洞門口北上方及洞頂分別有15000尊彿像的記年及刻鑿記,主佛阿彌陀佛跌坐於八角蓮花須彌座上,兩側弟子與菩薩中間各一女供養人。洞門外二力士瞪目握拳,另兩隻雄健的獅子據稱已被盜往美國。最被注意的是,洞外南壁龕內一高85公分的觀世音菩薩,面部豐潤,體態健美,左手持一淨瓶,右臂向上彎曲持拂塵搭於右肩,扭動的身軀,微斜的頭頸,豐満的胸部,形成了優美曲線,含蓄又端莊,故又有謂之東方維納斯。

六•奉先寺,原名大盧舍那像龕,自始因大像龕記中有:「于大像南置大奉先寺」而通稱為奉先寺。該窟南北35公尺,東西30公尺,置有9公尺長的三道台階,規模之大當居龍門石窟第一。主佛盧舍那佛像高17•14公尺,頭高4公尺,耳長1•90公尺,位居龕中央,豐頣秀目,儀表堂皇俊秀,二弟子迦葉與阿難在側,持重又虔誠。二菩薩盛裝,天王雄偉,力士勇猛,可稱為唐代佛像雕刻藝術的代表作。主佛面貌,導遊甚至說有謂狀似武后則天,確實慈眉俊目,容貌俊美之極。唐代杜甫著有「遊龍門奉先寺」:「已從招提遊,更宿招提境。陰壑生虛𥰡,月林散清影。天闕象緯逼,雲臥衣裳冷。欲覺聞晨鐘,令人發深醒。」今日來訪,卻是雨勢浩浩,烏雲密佈,加之山風自伊河而來,頗有衣裳冷的感覺呢!

參觀完奉先寺後,雨越下越大,風勢似乎也加急了,只得忍痛提前離開,回首再看龍門石窟,已歷經了1520多年中原戰亂又滄桑歲月,再因自然風化與人為盜掠破壞等原因,損壞頗為嚴重,尤其石窟中段洞龕中的佛像幾乎十室九空,據導遊說在1930年代慘遭盜刼多達800餘處,可說完整者已少了。今日最大收穫乃在觀察北魏與唐代佛像體態的不同,而此或許與二代人審美觀互異有關,因北魏秀骨清姿,寬袍大袖,表情溫和,瀟灑飄逸的造像;而唐朝則體軀豐膄,面相圓潤,曲線優美,典雅端麗的造像風格。今日觀之,卻是如此也!

龍門,伊河,山川壯麗,風景宜人,自古即為洛陽八景之冠,尤其東西兩山翠柏柳絲與伊河相映,早已嬴得唐代詩仙白居易的詠讚,他說:「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今日有幸參觀世界石窟藝術中西元5世紀末到8世紀中葉間最為輝煌壯美,璀璨絢爛的史蹟,胸中百感交集,歷史流程中,璀璨文明似乎都昰戰亂下的殘缺品,人類文明對軍政貪腐以及莠民,似乎直如糞土,著實令人浩嘆!回望伊闕龍門,柳堤飛雨,不得不驅車折返鄭州登封,參拜少林寺,一覽少林天下功夫,少室人間禪境。


2015•06•23•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staiw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