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河南開封市三處景區旅行遊蹤

一•鄭州,洛陽,開封,古都文化饗宴•••

仲秋之際,秋高氣爽,是遊歷中原故地的最好時節。適逢TCB同仁們組團大陸參訪,而有了河南故都五天之旅。2015•10•16•午後飛抵鄭州,隨即驅車前往位於新鄭市區的「黃帝故里景區」參觀,新鄭為古之有熊氏之國,軒轅黃帝居於軒轅之丘,定都「有熊」,「黃帝故里祠」始建於漢代,幾經毀建,至清康熙54年(1751年)始立有「軒轅故里碑」。我因離隊參加台商客戶公司開幕典禮而未能親睹勝景,但據同事稱,區內千年棗樹,槐木濃蔭,百年銀杏,松柏參天,張顕了軒轅之丘的幻境美景。

次日走訪鄭州市郊的「黃河遊覽區」,乘坐氣墊船緩奔於黄河灘邊黃沙地、水澤與河道中,中途停泊河中沙洲,遠眺在濃濃霧茫中的黃河中、下游分界線的「桃花峪」,峪腳下新建了黄河大鐵橋供高鐵使用,全長8公里。桃花峪的右邊依舊是天際灰濛看不出山形、山脊,或者是嶺頂的二山之間的峽谷,那是古代的「鴻溝」,它是楚漢相爭二年十個月後劃定以鴻溝為界的「楚河漢界」的分野,西歸漢的劉邦,以東屬西楚霸王項羽,二千多年前的爭伐,焇煙已熄,如今卻是霧茫茫,了無生趣的黃沙遮天,走過史實,浩瀚大地,多少豪傑,幾多聖賢,都已灰飛煙滅,在歷史長河中,只不過每個人圖個百年價值,或許人生不必每個階段都斤斤計較,活在當下不是更精彩?

離開黃河景區後直驅登封市的少林寺,當夜入住洛陽鉬都利豪酒店,第三天遊覽龍門石窟、關林、洛陽博物館以及麗正門明清一條街,第四天轉往開封市走訪包公祠、鐵塔和清明上河園景區,當晚並觀賞大型水上實景演出的「大宋東京夢華」,最後一天參觀了「好想你」棗子賣店及以棗拫雕刻的萬佛像後,搭機回國。因為不久前剛走逛少林寺、龍門石窟,所以這二處景區就不再走筆弄墨了,只以首次參訪的地點略述行蹤聊以備忘。

二•開寶寺琉璃塔,天下第一塔,鐵塔勝跡•••

唐代大詩人李白說:「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現在開封城地面比黃河河底高出了13米,形成了懸河奇觀,也因以往黄河水患,開封被淹埋了多次。七朝古都成了「開封城,城摞城,地下埋有幾座城。」的城市地理奇觀。今天實地參觀了「鐵塔」,方知鐵塔塔基、地洞都被深埋於黃泥底下。

鐵塔,位於開封城內東北隅,正名為「開寶寺塔」,是開封巿保存最完整的北宋建築物,因塔身全部使用鐵色琉璃磚鑲嵌營造而成,外觀近似鐵色,從元代起俗稱「鐵塔」,塔高55•08米,八角十三層,始建於北宋仁宗皇𧙗元年(1049年),其前身為北齊天寶10年(559年)的獨居寺。其後各朝各代多次更名,如到宋太祖時改名為開寶寺,到了明太祖重修改名為祐國寺。但在清道光21年(1841年)黃河決口,泥沙將鐵塔基座的八棱方池淤為平地。民國初年鐵塔已荒廢,尤其1938年6月5日日軍攻占開封時,以大炮轟擊鐵塔,塔身檐角及壁身遭受最大人禍破壞而損壞嚴重。1949年後,乃是千瘡百孔的鐵塔,但在1955年闢建為「鐵塔公園」,並於次年修補彈洞,更換釉面磚,安裝鐵製門窗與風鈴,維修登塔台階,並大面積綠化,種植了柳樹、刺槐、椿樹、楝樹以及四季觀賞植物而成為旅遊勝地的「鐵塔公園」。

我們下車後來到了鐵塔公園牌樓,它是仿宋建築,登上石階,跨入大門,門內直進是一處寬廣廣場,樹林扶蘇,綠意映然,尚不顕秋後枯萎,走過橫臥鐵塔河上的三跨漢白玉石橋,直道兩旁放置各色菊花盆栽,國色天香不忍驟離,詠菊詩文點綴其間更富文化氣息。過橋的林蔭大道,漸形成樹洞,高木鉅林,令人心曠神怡,大道盡頭是一塊刻上「天下第一塔」的黑色石碑,碑座四周圍繞粉紅與黃色花朵的菊花盆,同事們紛紛在此取景,將背後鐵塔與自己倩影入鏡,石碑後方就是「開寶寺」,莊嚴肅穆,浩然建築令人肅然起敬,寺的後方廣場上䇄立了古蹟鐵塔,塔的四周花木茂盛一片欣欣向榮,尤其園中以植栽綠色植物裝置巨龍,同時又以各色菊花陪襯,更顕富麗景致。雖天空灰暗沙塵彌漫,但依舊改不了鐵塔的挺拔之姿。眼前的鐵塔是由地宮、塔基、塔身、塔頂和塔剎組成,因黃河洪水淹埋了塔基以下建築,如今只能看到塔身以上建築物了。我們走近塔身一觀,塔身磚雕精美,磚上刻有飛天、麒麟,菩薩、樂伎、獅子、花紋等各式各樣佛教文物相關的圖案,造形優美,神態自然生動,堪稱宋代磚雕藝術的傑作。在鐵塔背後廣場上,有一頂紅色新娘大轎,走一趟,繞個圈子,收費人民幣20元,四個轎夫特意抖動搖擺轎子,讓轎內旅客驚呼連連,也是旅遊趣味的安排呢!

據宋代記載地官藏有佛祖舍利,蓋宋太宗太平興國3年(978年),太宗趙光義派人前往吳越國杭州羅漢寺(原存寧波四明山),迎取印度阿育王流轉到中國的佛舍利(據說在中國共有19處存有佛舍利),為此太宗於太平興國7年(982年)籌建木塔存放吳越國所獻的杭州阿育王佛舍利塔,後木塔於宋仁宗慶歷4年(1044年)被火焚毀,乃將地宮舍利塔迎入宮中供奉。到了宋仁宗皇𧙗元年(1049年)下詔重建八角十三層的琉璃磚塔並建地宮以藏舍利。這也就是目前的鐵塔,當然地宮應儲藏了佛祖舍利。

民國時代軍閥混戰,北伐戰爭末期,馮玉祥率領國民革命軍進駐開封,他到了鐵塔,直覺塔身高聳入雲,雖經風雨滄桑,幾遭地震洪水浩劫,依舊巍然屹立,但所見百姓災荒失所,其又係窮苦出身,不能將人民疾苦視而不見,轉念一想有了主意,直道是頂妙好計。斯時開封鬧市有家生意興隆的金銀珠寶店,寶號「龍鳳祥」,東家姓莫,外號「磨動天」,馮玉祥光臨該店,莫老闆恭敬相迎,馮說:「今日來此一不征賦加稅,二不借款告貸。想以黑丫頭托福高門,但得收一點身價,公平交易,立契為証。」馮在莫老闆準備的契約上填了身價10萬大洋。莫老闆心如刀剜,跟著馮玉祥到城北交割,馮抬手一指鐵塔,說:「就是這個黑丫頭。」至此莫老闆方知上當。但馮又說:「這個黑丫頭可是個國寶,但她卻是破爛不堪,•••莫掌櫃該好好給她打扮打扮呵!」莫老闆只得說,馬上請來工匠修理。馮玉祥用10萬大洋在開封辦了座救濟院,扶弱救貧,人民交口稱讚。

離開鐵塔在車上翻開「鐵塔勝跡志」,文章中元代馮子振有詩「鐵塔燃燈」云:「擎天一柱礙雲低,破暗功同日月齊。半夜火龍翻地軸,八方星象下天梯。光搖瀲灧沿珠蚌,影落滄溟照水犀。文焰逼人高萬丈,倒提鐵筆向空題。」回頭再看看黑丫頭,在迷霧茫茫混濁天際中,果真是擎天一柱礙雲低,再次回眸,它又雄壯的像極了倒提鐵筆向空題。

有一位中國詩人紫薇,題了「鐵塔」詩文如下:「狹長的日子,攀援著螺旋,一支黑色的進行曲,骨骼似鐵,歷史如血,把少先隊的旗幟,映得格外鮮豔,和黄河一樣驕傲,黃河洶湧,她卻站著,舉一輪宋時明月。」非常貼切的形容鐵塔巍峨挺拔和她獨特的歷史興廢滄桑。


三•包公西湖畔的包公祠,包青天成了萬眾庶民的救贖者•••

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二月十五日,包拯誕生於今日安徽合肥的一個小山村,這個村莊稱為包村(今合肥市肥東縣包公鎭),在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年)科考中甲科進士,後因父母年邁棄官侍養,家居十年,進京授知天長縣,遷大理寺丞,知端州,再入京任殿中丞、監察御史,曾上書反對宋與西夏議和,後又接任賀契丹正旦使,再遷戶部判官,又出仕京東路轉運使,又入京任工部員外郎,戶部副使,其後數度外仕擔當地方重任,在59歲時,包拯權知開封府,改革訴訟制度,民心大悅,其威名震動都下,貴戚宦官為之斂手。當時京師諺語云:「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擔任開封府尹一年多後再回任中央任官,宋仁宗嘉佑七年(1062年),包拯時年64歲擔任樞密副使,於五月廿五日卒於開封邸舍。宋仁宗親至其家吊唁並停視朝一日。

宋仁宗嘉佑年間經濟繁榮,社會穩定,史稱「嘉佑盛世」,而包拯也列為嘉佑名臣。宋仁宗曾評包拯:「卿風力峻明,器懷端量,伏諫於陛,屢形藥石之忠。秉憲於朝,一屏奸邪之氣。」所謂包公任剛使直,而宋仁宗樂聞直諫,君臣雙美成就君明臣賢的歷史美談。

包公祠位於開封城西南邊,一處碧水環抱的包公西湖畔,是為紀念北宋仁宗期間名臣包拯而建的祠堂。自堂前門樓而入,門前車水馬龍,遊客川流不息,一進入堂內,各色菊花盆栽置放兩旁,幾乎都是朵朵盛開,花艷溢美滿堂,照壁之後即是祠堂正殿,檐前高懸匾額,上書「峭直清亷」四字,殿前矮松併列,頗具松柏後凋的俊秀姿態,堂內掛有包拯家訓、包拯畫像以及他的明志詩,詩曰:「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幹終成棟,精鋼不作鈎。倉充鼠雀喜,草盡兔狐愁。史冊有遺訓,勿貽來者羞。」
由於參觀旅客太多,很多文物不及細看,後殿包拯正坐的巨大銅像,其上匾額高書「正大光明」,站立包拯坐像前,想想當今世道,不失官宦之道者幾稀!

在堂內有一塊珍貴文物,就是「開封府題名記碑」,碑上刻有183任開封府尹的題名,但碑上看不到包拯的名字,原來自北宋起,人們在觀賞此碑文時,因敬仰崇拜包公,總是在他的名字上指指點點,千年以後,竟然將包拯兩字磨去了,只留下一處明亮的凹坑,有謂包公名不在碑而有口皆碑,當然傳為美談。再據宋史記載,包公審理大小公案,一年府尹期間不過十餘件,但斷案如神千古傳頌。其中例如引蛇出洞,巧破牛舌案,科學取證智斷冷清案,兵不厭詐速破匿金案等均為史實。

再自左邊邊門進入包公西湖畔,湖面寬廣清靜平波,微風徐吹,尚有一股冷意上身呢!湖邊以太湖石設置了水道小池,假山高豁流水徐徐,湖邊、山巔各種雕刻又極盡生動,各種青樹翠林搭配種植,形成了一處小型山水實景,尤其置有宋代仿造的石造拱橋,好似小型清明上河圖呢!而前方湖面畫舫徐遊,兩岸倒影又烘托了水榭美景,湖邊翠樹漸漸泛黃,仲秋過後落葉飄零,紅葉迎冬競相傲比皓寒的忍耐,時機快到了。走了半圈湖邊水岸,望著湖中倒影景致,依依不捨的離去。

李良學有「憶江南•詠包公湖」曰:「平湖鏡,上下照長空。陣陣秋雲如駿馬,點點春星似明晴,皓月又清風。」另有一詩曰:「平湖鏡,一鍳是非清。府尹大堂懸日月,銅鍘霜劍斬奸佞。千載頌包公。」是二首很平實又寫實的觀湖好文。

四•一朝步入畫卷,一日夢回千年,大宋•東京夢華大型水上實景秀

「清明上河園」坐落在開封城風光秀麗的龍亭湖西岸,它是依照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的傳世之作「清明上河圖」為藍本建造的,於1998年10月28日正式對外開園。走入園區,直如一朝入畫卷,一日夢回千年的時光倒流之感。今晚觀賞大型水上實景演出,劇碼「東京夢華」,含序、尾場共六幕,分別以宋詞為主軸述說大宋的輝煌史詩。

序場,以李煜(南唐•李後主)的「虞美人」昭示了南唐的滅亡和大宋的崛起。唯美又淒涼,開國盛事,又顕歡騰喜氣四溢。
「註」:虞美人詞云:「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顔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第一場「醉東風」,由北宋名畫清明上河圖開始,展開了汴河繁忙的漕運盛況及東京汴梁濃郁的民俗風情。勾欄瓦肆,汴河之畔,夾雜著縴夫號子的繁華市井,成為大宋史上永恆美景印象。此幕展現了宋時開封作為世界第一大都會的繁榮盛況,以及市民日常生活的富裕景象,寫實又壯觀。
配樂是辛棄疾的「青玉案」詞云:「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簘聲動。玉壼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褸,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䦨珊處。」

第二場,「蝶戀花」,通過少女們在春天踏青和蕩鞦韆的生動埸面,散發出北宋社會的生機勃發氣䪨,歡樂青春,鋪樂了天際。
字幕上打出了蘇軾的「蝶戀花」,詞說:「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牆里鞦韆牆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接著演出多情才子,嫵媚少女,一曲小令,曉風殘月,勾勒出一個王朝浪漫情懷。此幕以柳永的「雨霖鈴」唱出了:「寒蟬淒切,多情自古傷離別。對長亭晚,更那堪,驟雨初歇,冷落清秋節。都門帳飮無緖,今宵酒醒何處。留戀處,楊柳岸,蘭舟催發,曉風殘月。執手相看淚眼,此去經年,竟無語凝噎,應是良辰好景虛設。念去去千里煙波,使縱有千種風情,暮靄沉沉楚天闊,更與何人說。」

第三場,「齊天樂」,展示了北宋鼎盛時期汴梁東京有過萬國來朝的空前盛况,也顕現君臨天下的大國風範。另有周邦彥的「少年游」,描述了宋徽宗和京城名妓李師師纏綿緋惻的戀情,千古傳奇,甚至皇宮密道直通歌坊 ,風流事任后人評說。周邦彥的「少年游」說道:「并刀如水,昊鹽勝雪,纖指破新橙。錦幄初溫,獸煙不斷,相對坐調笙。低聲問,向誰行宿,城上已三更,馬滑霜濃,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宋徽宗詩文書畫堪稱一流,可惜武事不足以凝聚抗金力量,最後被金虜獲送往北大荒,老死異域,李師師淪落的過程各有說法,紅顏薄命,古今皆然乎?

第四場,「滿江紅」,描述滿門忠烈,一世征戰,巾幗不讓鬚眉的天波府楊家軍,並以辛棄疾的「破陣子」抒發楊門女將穆桂英渴望與敵人血戰的壯志豪情。帥旗「穆」字呈現了女將軍北伐的壯志豪情,以及令人興嘆楊令公及其兒子們征戰沙場為國捐軀的悲壯史事。
「破陣子」詞云:「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鸁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接著以岳飛的「満江紅」描述了金戈鐵馬,幾多風雨,多少征塵,再現史上宋朝軍民為收復大好河山而決戰的壯烈場面。
「滿江紅」詞曰:「怒髪沖冠,憑欄處,𤄙𤄙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嘨,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尾聲以「水調歌頭」結束,一湖煙雲散去,一個輝煌王朝從歷史深處走入一幅偉大的畫卷之中,遠處傳來的淺吟低唱,給了歷史無限感嘆。曾經照亮北宋的明月又照亮了今天的開封,溫暖又悲切的歌聲,回憶往昔,祝福明天。
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宫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好美的歌詞,悲凄的聲調,台上演員走秀謝幕,方知壯觀又華美。

散埸後懷著悲切沈重心情,嘆北宋失武事而亡於金,戰備不興,只重文事,空有發達的社會經濟,偉大發明,徒使誘引敵國更加瘋狂侵擾,需索無度而已,以古觀今,不能壯大武備,或者全民沒有敵我意識,只知一味傾斜於潛在的敵國,令人想起北宋史鑑,北宋亡於金,宋室渡江南遷,直把杭州當汴京,更令人不勝浩嘆!


參考資料:
1•鐵塔勝跡志,張宏源,北京燕山出版社有限公司,2011年7月第一次印刷。
2•李良學講包公,李良學,天津:南開大學出版,2014•年9月第2次印刷。

2015•10•19•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staiw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