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遊晉國故都晉陽,今之太原市!
 
在春末夏初之際,天候尚未酷熱之前,夥同好友一行,來趟北國風情的山西與內蒙之旅。它可是擁有二千五百多年城市發展的時光,人類文明的發祥地,還有中土史上胡漢爭奪生存樂活之地,有了陽光土地的濯濯高原、農田綠地,以及大漠黃沙漫漫的高原溝壑谷地和青青草原。豪邁大地,就在長城兩岸,那幾千年來為生存而拼搏的故地,多少歷史故事,夾雜了神話,都在這處晉中、晉北與內蒙的悠悠中土歷史中,有唐虞、周、秦漢、南北朝、隋唐、五代與宋元明清等歷朝歷代,型塑了歷史發展的主軸線,有光榮,有悲慘,有壯烈,也有兒女情懷,精彩絕倫,毫不枯燥,所以引發我們組團一遊,想看的就是那份燦爛史事的真實。
 
飛越大江大河,神州大地在雲霧籠罩下,安抵建城於西元前497年的山西省會太原市武宿機場。太原,係西周初年的唐國,武王之子姫叔虞的封地。在2500多年的城市發展史上,有稱晉陽,并州等,秦漢、隋唐、宋明均為重要政經中心。
 
二•晉祠攬勝,看春秋智伯敗滅與三家分晉!
 
5月30日午後,驅車來到位於太原西南隅25公里處,懸瓮山麓與晉水源頭的晉祠參觀。
晉祠是奉祀西周初期唐國第一代諸侯唐叔虞的祠堂,叔虞是周武王姫發之子,周成王姬誦之弟,到其子燮父繼位後,因境內有晉水,便改國號為晉。晉祠創建已不可考,但在1500年前的北魏時期,史載晉祠已蔚然大觀。千載以來,晉祠內奉祠姫叔虞,隨著歷史更迭逐漸成為儒道釋於一體的奉祠廟宇。
 
晉祠依東西主軸線參觀,依序自晉祠大門、水鏡台、金人台、對越坊、鐘鼓樓、獻殿,魚沼飛梁(溝渠與石板橋),而達聖母殿。祠之內院,山清水秀,古樹挺拔,古建築的殿、堂、樓、閣、亭、台、橋、樹,莫不精美古樸,因之有謂三晉之勝,以晉陽為最;而晉陽之勝全在晉祠,並譽為山西小江南。晉祠有三絕八景之勝,前者指長流不息的難老泉、形同臥龍的周柏以及聖母殿中神態各異的宋塑侍女座像,是參觀過程中不能錯過的歷史名景。
 
古時步入晉祠大門,有說是「惠遠祠前晉溪水,翠葉銀花清見底」,後來惠遠門改稱為景清門,但已移入奉聖寺舊址的山門,另於大門前檐下掛有「三晉名泉」匾額,但現移入水境台,現「晉祠大門」是1964年新建,係青石基座,三道拱形門洞以及兩翼紅土高牆,雄偉又壯觀。步入大門內,即可看到「水鏡台」,從背面看是一座約係明代的古戲台,水鏡台為一體建築二種用途,前方建築為單檐卷棚頂,背面為重檐歇山頂,左右各有廊道連通前台,往昔為趕廟會,傳統習俗農曆七月初二至初五,祭拜聖母殿最為隆重。園內空地佈植槐、柏古樹,綠意映然,高挺青翠,微風徐徐,舒𣈱無比。接著來到「金人台」,它位於中軸線會仙橋與對越牌坊之間,據係宋哲宗紹聖年間(西元1094〜1098年)所建,台上中央有琉璃瓦製小閣樓一座,台上四隅分據一尊雄偉高約2米的鐵人鑄像,除東北隅一尊係民國2年補鋳外,其餘三尊為1097、1098、1423年所鋳。再進入「對越坊」(報答宣揚孝道之意),為四柱三門,單檐歇山式建築,兩邊各有明萬歷34年(西元1606年)所建「鐘鼓樓」各一座,有如坊之雙翼,坊前台基一對鐵獅増添氣勢。接著是「獻殿」,隔著魚沼飛梁與聖母殿相對,是祭祠聖母邑姜(姫叔虞之母)的享堂,它創建於金大定8年(西元1168年),但1955年按原物料翻修。前方就是國寶建築約有1500餘年歷史的「魚沼飛梁」,它是聖母殿與獻殿之間水塘與橋樑的合稱,因古人將方形水池稱為「沼」,跨水橋樑謂之「飛梁」,所以可說是「飛梁石磴,陵跨水道」之意。魚沼原水流量大,本為次於難老泉的晉水第二源泉,是灌溉水源。最後來到「聖母殿」,據說建於宋天聖年間(西元1023〜1032年),其高19米,重檐歇山頂,殿身四周迴廊,殿貌壯闊莊嚴,其殿前廊柱上,雕有8條木質盤龍,是中國現存最古老木雕龍,其中6條雕刻於宋元祐2年(西元1087年),另2條則是宋崇寧元年(西元1102年)重修增雕,栩栩如生,狀如飛天龍形。
 
 
聖母殿奉祠邑姜,盤滕端坐神龕正中,是西周開國功臣姜子牙之女,周武王之妻,周成王與唐叔虞之母,另有42尊塑像分站聖母殿四周。侍女面貌有的深思與哀怨,有些天真與爛漫,而宦官則表現謹慎與順受,當然形態自若,栩栩如生,但姿態各異,如豐滿、俊俏、清秀、圓潤,這組宋代塑像即有傳統又具創新。
 
至於主軸線兩旁殿宇祠堂,受限於時間,只參訪數間,例如「唐叔虞祠」,坐北面南,與關帝廟毗連,鐘樓遙遙相望,原本晉祠是祭祀唐叔虞之祠堂,又謂如今之聖母殿即為原本之叔虞祠,而其景致有謂是:「一灣流水韾唐叔,開遍蓮花到晉祠」。
 
「難老泉」是晉水源頭之一(其餘二泉為善利泉,魚沼泉),為晉祠三絕之一。其水源來自懸瓮山斷層,現存之難老泉有說是明嘉靖年代重建,但架構仍仿照北齊八角攢尖頂的風格,亭下為圓井型,被譽為晉陽第一泉。
 
「貞觀寶翰亭」俗稱唐碑亭,位於唐叔虞祠與關帝廟中間,是西向小亭。貞觀19年,西元645年12月,唐太宗東征還師晉陽逗留數月,重𨔼王業所基故地,於次年正月撰書立碑以報神恩。李世民所書晉祠銘,全是王羲之一路筆法,全篇1023字,據說是當今唯一傳世的唐太宗書法真跡,該亭建於貞觀21年,西元647年,但歷代屢修。
 
祠內庭院廣植古樹名木,周柏2800年,國槐1300年,以及垂柳、古柏、油松、河柳、旱柳等挺拔蒼翠,綠園溪水,古祠樸實,不愧有山西小江南美譽。
在晉祠園區內隨走觀賞千多年來的景物,中土南北朝時期尤其北魏期間對太原的城巿發展,起了很大作用,只是史上幾次毀城殘暴正也標誌著胡漢爭奪生存空間,曾經在太原有了不可磨滅的痕跡。春秋時三家分晉的晉陽之戰,智伯水灌晉陽以及豫讓吞炭刺趙,李淵興兵反隋,宋太宗三下河東•••史蹟斑斑,不愧歷史名城。
 
傍晚到太原市山西會館享受鮮美晉菜,道地麵食,飯後信步閒走,月隱人倚樓,歷史名城,三千年來,誰識干戈?
 
三•佛教聖地五台山,多少清帝往事?
 
次晨一早離開太原市,驅車前往五台縣台懷鎭,沿路行道樹率皆巨大挺拔的白楊木,翠綠青葉隨風輕搖,卻也黃土溝谷時而出現在草地之間,午前來到文殊菩薩道場的五台山下,為了淨化身心,虔誠拜佛之念,全隊清靜又禁酒的先行進用午餐素食,飯後,在餐廳門口,隊友們看到了攤販擺出了各式各樣的土產乾貨,如杏仁、棗子、棘椒醬,陳醋,台蘑醬等等,卻也引起了幾位隊友爭買乾貨土產,以備贈送公司屬下,旁邊有些隊友,在談論著食安與自然耕法農產品的問題,因此,笑笑的問:回去送誰?
 
(一):菩薩頂與去除人生108種煩惱!
 
我們驅車至五台縣東北隅的佛教勝地,也是天下名山的五台山靈鷲峰上之「菩薩頂」,它是一處天人合一的淨土境界,風景秀麗氣候涼爽,而五台山因在崇山峻嶺中突兀拔起五座山峰,並命名為東、北、西、南、中台,而有此稱謂。五台山的寺廟始建於漢明帝年間,後來歷代均有新建或補修,規模宏大,成了中土佛教文化遺產。寺廟建築依山就勢,我們自1800米的中台龍頭之上的菩薩頂先行參拜,該寺廟始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即西元471〜499年間,初名大文殊院,至明永樂初年,始有菩薩頂的稱謂。清初因帝王崇信喇嘛教,遂於順治17年,西元1660年將菩薩頂由青廟(和尚廟)改為黃廟即喇嘛廟,且實行以黃教綏柔蒙藏之政策,所以主要殿宇破格舖上表示尊貴的黃色琉璃瓦。清代康、乾二帝曾住宿,且康熙提有「靈峰勝境」、「五台聖境」石碑坊。今日禮彿,適逢甘霖普降,寺廟為黃廟之冠,所謂戒定慧,修心有德。
自靈鷲峰下向上仰望菩薩頂,有108級陡峭的石階,像是掛在空中的天梯,它代表人生的108種煩惱,能夠安穩的成就108石階到寺前,表示無所掛念,無憂無慮的人了。
 
 
(二):順治帝的歸山詞,體現了千秋大義?
 
從菩薩頂108石階下來,清順治帝的「歸山詞」落款於入山處的照璧上,𤩹上詞中提及:「百年三萬六千天,不及僧家半日閑」。想想順治在皇廷卻思叢林修佛,自有其孩童時期以至成人年的皇位鬥爭、后妃愛情及其母大玉兒的身教與權力遭遇有關,怪不得傳說遁去皇位,由康熙繼任而自己到五台山修僧去。該詞後段提及:「十八年來(六歲継位)不自由,征南戰北幾時休,我今撤手歸山去,管甚千秋與萬秋」。從詞中顯現其急於脫離凡塵,不管世事,一心歸佛的急切心情,當然此時心中已無家國之累。相傳順治在五台山修佛,五峰層巒曡嶂,峰嶺交錯,古木蒽籠,山高氣爽,清涼宜人。偶有飄雲,一陣碎雨,卻是滿山青黛又清新。看來,順治帝擇五台修法,慧根已具,誠有慧眼。
 
(三):顯通寺與銅殿,還有順治的兒女私情!
 
循著山路而下,來到了「顯通寺」,初名大孚靈鷲寺,始建於東漢永平年間,西元58〜75年,北魏時有所擴建,依中軸線由南而北依次建七重殿宇,即觀音堂、文殊殿、大雄寶殿、無量殿、千鉢文殊殿、銅殿和藏經殿,是五台山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寺院。
 
其中「銅殿」與北京金鑾殿相仿,相傳是明萬歷帝為感恩母親李彥妃並盡孝道而建,殿寬4•7米,高8•3米,殿宇光輝奪目,造型優美,布局精巧,堪稱奇絶,實為中土保存最好銅殿。
「無量殿」建於明代,設計者是無量和尚,為五台山獨特建築,殿身四周沒有檐柱,純磚造,雕刻精緻結構奇特。「藏經殿」位於銅殿後面之高台上,寺院最北端,居高臨下,可俯瞰全寺,可謂佛國藏珍樓。
 
傳說清代時,五台山有三處行宮,台麓寺、白雲寺、皇城行宮。康熙帝曾五次朝台,第4次在康熙41年,西元1702年,其過台懷鎮「營坊街」時,忽見一妙齡又輕盈體態之姑娘正在碾米,康熙著迷,遂決定赴顯通寺求佛保佑以使好夢成真,並想受戒焼香疤,顯通寺住持得知康熙意願,遂說:「聖上不宜參加受戒儀式」,改以贈予龍袍代比丘戒,相傳這件龍袍在1948年被盜,而失去珍貴文物。
 
(四)•塔院寺,大白塔的佛祖舍利!
 
再往山下而行進入「塔院寺」,時已午後氣溫劇降,淸涼山風徐吹,又時而雷聲閃電,大雨傾盆急洩,我們沿著濕滑石階下坡路段而下,在大雨中進入塔院寺內,其為五台山最醒目亮麗的建築,塔院寺原為顯通寺之塔院,明代萬歷重修時獨成一寺,寺前木牌坊為明代所築,寺內白身金頂之「大白塔」巍然屹立,與靈鷲峰頂之菩薩頂相應成輝,成為五台山標誌。大白塔為喇嘛式舍利塔,建於元大德5年,西元1301年,是尼泊爾名匠的傑作,明萬歷7年,西元1579年重建為磚結構,塔高75•3米,奉祠釋迦舍利子,塔身狀如藻瓶,剎頂置銅質鍍金寶瓶,塔身懸掛252個風鈴,風吹鈴聲響,動聽之極。今雖豪雨,信眾禮佛者眾,相信雨天更顯虔誠。
 
塔院寺邊之「萬佛閣」,亦重修於明萬歷年間,奉祠五龍王與釋迦佛祖,寺庭古柏挺拔參天,禮教者眾,或許現今中國經濟成長,社會更呈富裕,但人們郤有更多無奈,甚至更多慾望,向誰說去?神佛靜肅又慈悲,靜默聽禱,而禱念者卻可求心安,由是上山禮佛,一心向善,也是平和了社會的矛盾。
 
三•台懷鄉道觀不盡的五台風情!
 
今日午後五台山涼風驟雨,傍晚時分雨歇風止,氣溫急降至12度C,但覺涼爽舒身。今夜宿於台懷鎮五台山下的「花卉山莊」,對面山坡百楊木直立挺拔,茂密成林,翠綠一片染成青色山脈。晚間在營坊街上的「北嶽酒樓」用餐,青菜價昂,價格甚至超過台北行情令人驚奇。餐後與張董、高副總閒逛街巿小徑,隊友又有人在小舖中爭買藍莓、台蘑醬、陳年醋等特產品,地陪發現直說:「觀光區土特產不要急著買,要注意產品安全性與品質,同時不一定是本地特產•••?」。其實街市遊人稀少,店中食客不多,位置空置頗多,顯然生意清淡,想必隊友們在價格上自有一番苦鬥。這或許正是旅遊體驗買賣的樂趣吧!今夜閒走鄉道,正是雲破月卻隱,白花弄無影,但是尋常陌巷,卻有白花暗夜獨芬芳。
 
次日晨起,天和風緩,空氣清新,健行台懷鄉道,只見松尖露珠經陽光一照,飛煙與遠處山嵐競逐迷濛之美,又見松果累累,粉紅小花鮮嫩,極為賞心悅目。路旁花園巨大尖石矗立,園內植栽青綠,噴水池息水靜默在清甜晨霧中,早起的旅人,蹓躂在松樹露珠間,遠眺五台山系,青空無雲,山嵐飄浮於群峰曡嶂之間,今日北行赴應縣,從恆山到大同,該是晉北古戰場,胡漢長年爭奪生活棲息之地,準備好懷古心情,揮別碎雨陣陣的五台山區,往北或是青青草場,高原谷地,綠化連連,春暖好個天的晉北高地!
 
註:依據2017•05•30•〜05•31•本人FB記述,擴充改寫。2018•06•20•補記之。J.S.Tsai記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staiw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