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五台山,繼續往晉北而行,在層層巒峰,雲霧籠罩的濯濯高原,溝谷深切,黃沙漫漫,時有青青草地,且山坡谷邊種植松樹的原野視野中,抵達了恆山山腳下的大同巿惲源縣的北嶽恆山山區。它發脈於陰山,止於太行山北部,綿廷數百公里,據說四千年前,虞舜帝曾巡狩四方,並踏上恆山,且歷代帝王時有封禪,成為北方萬山之宗,兼有塞外第一山之美譽。
 
一•半壁高空古建築:懸空寺,三教合一,致大同世界!
 
高空古建築:懸空寺,即位於恆山水庫出水口金龍峽口西側的絶壁上,崖壁半山腰堅硬岩壁插木築寺,該寺創建於1500多年前的北魏孝文帝太和15年,西元491年,以在絕壁上鑿洞插木為建築基礎,在橫木上建構棧道且於其上架構寺廟,由於背倚絕壁,下臨深谷,寺廟飛懸半空,真是奇景、巧閣,又是驚險棧道。它係集道之玄,佛之空、於一體的高空建築,歷代重修,現存主建築為明清遺構。
 
我們一行先行渡過峽口石橋,只見谷邊立有唐代詩仙李白「壯觀」刻石的巨岩屹立於水邊,相傳大唐開元23年,西元735年,李白與好友元演慕名登恆山,當走至懸空寺下,仰望瓊樓仙閣,心中不免激動,遂以壯觀浩歎。
 
接著,再攀上一段石階到了山門前廷棧道邊,沿石徑而上,先行穿過一道山洞暗廊,盡頭是彌勒佛迎客,再穿過暗廊,豁然開朗,到達小巧玲瓏的寺院,背崖處是二層樓殿,佛堂供奉觀音菩薩,而上層是主殿三佛殿、太乙殿與關帝殿,寺內珍貴雕塑值得細細品賞。再看寺院兩端,配置了方形鐘鼓樓,內置樓梯,通道僅容一人穿行,過了懸梯,鑽過石窟,即到三佛寺,太乙殿和關帝廟的脊頂,此處可看到寺院北面斷崖絶壁上,懸掛著兩座宏偉的三層九脊飛樓。所以登上懸空寺,恍若入迷徑殿宇,樓堂殿閣,交錯疊折,撲朔迷離,欄廻柵轉,步上窄徑宛如天梯,令人驚心動魄。繼走棧道,登兩樓,內有佛、道、儒神祗的三教殿,此一寺廟最高處三教教主並列,是謂天下大同。當步出三教殿,仰望長空,青天一線,山風徐吹、神清氣爽,忘了來時登階步險徑的驚心感。
 
恆山水庫出了金龍峽口,水流平順,兩岸峭壁美景天成,恆山主峰與懸空寺對望,真可謂懸空古寺懸半空,空寺亦空亦不空,經聲佛音空中來,天籟甘露人心空。
 
二•最古最大的木塔:應縣木塔!
 
震懾於懸空寺的高超建築藝術,浩嘆中離開了恆山金龍峽谷,一路朝朔州應縣而來,它距大同市70公里。我們將參訪「佛宮寺釋迦塔」:木塔。
應縣木塔始建於遼太后䔥燕燕時期,即遼清寧2年,西元1056年,相傳為珍藏佛祖牙舍利,也有說是軍事瞭望而興建,現為中國最古老之純木結構樓閣式建築。
 
木塔塔基4米高,呈平面八角形,塔高67•31米,底層直徑30•27米,九層高塔均係紅松木,純木結構無釘無鉚,可謂木塔高峻,粗獷中見玲瓏,古樸中見端莊。木塔穩如磐石聳立在塞北大地幾近千年,雖經歷史上八次大地震,卻安然無恙,充分體現建築技藝之高超。
 
再看塔身,每層都有書法題匾,明成祖朱棣的「峻極神工」,明武宗朱厚照的「天下奇觀」,贊頌了建築瑰寶的木塔,誠不虛言。1974年在塔內佛像腹中發現了遼代刻經,寫經等大量遼代貴重文物,以及佛牙舍利二顆,實為遼代文化瑰寶,並為佛門聖跡所在。
 
三•雲崗石窟,峭壁之旅!
 
雲崗石窟位於山西大同市城西武周山南麓,東西綿延一公里,現存45洞窟,最高佛造像17米,開鑿時期在北魏時代,緣於西元4世紀末,拓拔鮮卑建立了北魏王朝,並在西元398年自盛京遷都平城(今之大同),到孝文帝於西元494年再遷都洛陽,其間約100年即西元460〜524年,為雲崗石窟開鑿期。
 
史稱北魏道武帝拓拔珪既好黃老,篤信道教,但也歡喜佛經,禮敬名僧,其後之明元帝亦崇佛,但其後之太武帝晚期卻又崇道排佛,而於西元446年下令滅佛,即史上之「太武滅彿事件」,但其後文成帝即位後,又復彿法,並為雲崗石窟的開鑿起了造勢作用。西元460年,文成帝和平年間,接受高僧曇曜的建議,並由其主持,在武周山南麓役使萬人開鑿佛窟,至西元465年共鑿成5個窟,這就是最有名的「曇曜五窟」。
 
雲崗石窟在前後六十年的開鑿洞窟中,可分成三期,第一期(第16〜20窟)即曇曜五窟,佛像造作高大雄偉,樸拙渾厚的氣勢,並以第20窟最具代表。第18窟造像組合最齊全。第二期約在西元470〜494年,石窟為7,8,9,10窟,5,6窟,1,2窟,以及11〜13窟,平面多呈方形,並有前後室,有些洞窟中央雕中心塔柱。第一、二期係由皇室主持開鑿,具政治色彩。第三期,鑿於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後,約西元494〜524年間,主要分佈在20窟以西,但本期以當時社會上一般官僚、地主、信眾及少數民族統治集團所營造。
 
在各窟中,地陪告知有些雕刻值得細賞,例如第1窟的中心塔柱、「國王入山田臘」、「國王誤射睒子」。第2窟東壁中段雕刻、中心塔柱。第3窟的後室主佛像阿彌陀佛、後室西側菩薩。第4窟的外壁。第5窟南壁明窗與窟門間16佛像龕、西壁脅侍佛像,後室主佛及西壁雕刻。第6窟,洞外牌樓木架構,後室東南壁及中心塔柱,塔柱西面佛龕,南側外面「腋下誕生(釋迦佛祖的太子時期)」,高大立佛,塔柱佛龕的「九龍灌頂」和「騎象入城」,塔柱北面佛龕西側的「阿私陀占相」,「出遊西門遇死人」,后室南側立佛,飛天,伎樂天與弟子,明窗與窟門間的「文殊問疾」等雕刻。
 
第7窟後室佛龕,供養菩薩,供養天人龕和奏樂夜叉。第8窟窟門東壁「摩䤉首羅天」,藍色佛頂菩薩、七佛像、窟頂藝術雕刻,後室「鳩摩羅天」,巨大坐佛。第9窟的「交腳彌勒菩薩」,後室明窗頂部華麗雕刻,前室仿木結構建築,北壁二佛併坐。第10窟,頂部飛天托團蓮,前堂須彌山雕刻,前室東壁宮殿龕。第11窟七佛像,中心塔柱四方四佛。第12窟前室西壁與窟頂。第13窟主尊交腳與供養菩薩。第14窟滲水異常嚴重,雕刻品多為磨損。第15窟千佛圖。第16窟南壁佛龕伎樂天,巨尊主佛。第17窟內側供養天,東壁坐佛。第18窟弟子群像,主佛像及弟子像。第19窟主佛像。第20窟「露天大佛」。至於21到45窟,則未及參訪。
 
佛像雕塑造技是「犍陀羅藝術」,即包含古印度、希臘與大月氏的雕塑技法。反映當時佛教東傳,而印度、希臘與西域雕刻工匠或技法已融入中土雕刻藝術中,中西文化交流,顯然已相當熱絡。今天參觀第1至第20窟,因已歷經1500多年,又係沙岩崖壁,雨水滲透,又風化厲害,以致雕刻品與彩絵毀損甚多,殊甚可惜。
 
石窟創建人曇曜法師,塑像立在窟前,在北魏皇室崇佛之時,及時掌握時間建議開鑿雲崗石窟,為中土歷史文明留下重大貢獻,著實令人欽敬。所以說曇曜法師有此先見,又具向佛見地,遂成就千古景仰!
 
四•大同市最古老的琉璃照璧:九龍壁!
 
我們從內蒙旅遊返回大同市時,特定參觀了明代「九龍壁」,但為了趕起赴雁門關,只好放棄參訪華嚴寺。
 
大同市,或謂「紫塞明珠」,古稱平城,因其虎踞於內外長城之間,北控大漠,南扼中原的戰略要地。史上的漢初劉邦的「白登之圍」;北魏於西元398年遷都於此稱「代都平城」,百年間成了北魏政經中心;明時為九邊重鎭之一,明末李自成率兵占領大同,並直搗北京,可謂京城北防重鎮。大同又稱佛城,保存了遼金時期佛教寺院,如善化寺普賢閣、華嚴寺大雄寶殿、雲崗石窟等,顯現古之平城確是北地政治文化經濟重鎭。
 
今日來訪的重要史蹟,係明初朱元璋第13子,代王朱桂的代王府前九龍照壁,興建於1392年,比北京北海的九龍壁要早350多年,為現存中國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之照壁,其長45•5米,高8米,以五色琉璃燒製九條龍,立於照壁上,觀之盤龍飛躍氣勢,磅礡飛騰,躍然壁上,氣勢非凡。照壁前有一倒影池,池上小拱石橋,可將九條龍倒映水中,靜態立刻變成動態,可謂匠心獨創,因此傳說,明時九龍映影戲水,民眾說是神奇。
 
大同古城本已拆毀,但驅車進城時,地陪介紹說:「四年前市政府依明代城牆重修竣工,恢復了歷史遺蹟,也活化了觀光價值」。在車上看到城內的華嚴寺,可說是寺貌莊嚴肅穆,規模宏大,係遼、金建築格局,工法簡潔的本結構建築,風貌格局遺有壯碩高聳的唐代建築風格,惜為趕赴雁門關,未下車進入華嚴廣場參訪。
 
註:本文依據2017•05•31•以及06•03•本人FB短文加於補述。2018•06•21•追記。J.S.Tsa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staiw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