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山西省(四):雁門關:登上紫塞長城歎邊陲風情
 
 
從大同市驅車南下,午後驕陽暖風,身軀困頓於舟車之際,直抵雁門關北大門景區入口處,仰望雁門長城,心中感歎,不禁自語:「雁門雄關,憑吊千秋英靈,登紫塞長城,探雁塔,環視碑林,嶺上烽火台,霄煙暗滅,歷史情仇轉眼成空,多少英雄好漢,埋骨山嶺,魂牽夢縈兒女私情,三千年來,北人南移,悲慘史跡斑斑,不忍回想,如今依舊碎裂山岩裸露,蒼鬱峰巒已在迷霧深處。」
 
雁門關長城建築在兩平行山脈的峽口處,為漠北進入中原的咽喉要塞,故被譽為中華第一關。
 
雁門關長城,為明萬曆33年,西元1605年,在古長城基址上復築而成,全長5033米,現存有關城、長城、敵樓、隘城、兵堡、烽火台等古建築,幾千年來這處層層巒峰深谷已形成了蒼涼、凝重、雄渾、大氣於一體的邊關特色風情,不愧是明代長城的代表作。
 
我們自大同市南下,到「後腰舖驛站」前,即遠望海拔1600多米高的山梁上,矗立北宋楊六郎石雕像,高度達19米,右手持纓紅長鎗的站立像,左手直指塞外官道,好似警告不得進入的威嚴態勢,遠遠望去,自也展現了北宋初年雁門關長城下,楊家將的忠義英雄風釆。
 
進入景區後,可見到楊家將以楊業、佘太君(本姓折,多位兒子殉國後,改姓為佘)為首一系列男女戎裝騎馬雕塑群,左右兩邊石雕像各個英姿煥發,正義凌然。楊家將石雕群的正前方置有一座雁門關名人壁,高33米,壁上鎸刻著曾經登臨雁門關的中國史上23位帝王、4位公主、30多位歷史名將及部分著名古代詩人學者的雕像。然後進入關橋,前方即是雁門關明月樓(北大門),其為關城的北大門,由磚券洞台基和單層單檐歇山頂樓身組成,台基三孔門洞,正洞上方石匾書上「雁門寨」三字,是明代風格,雄偉壯觀。
 
入北大門後,靠右邊山坡崖邊,有綠樹環抱的兩列石雕欄杆,䕶著一條小溪流水潺潺,在凝重威嚴中狀甚悠閒有餘。接著踏著千年石板路進入「雁門寨民俗村」(現尚有邊城將士後代6戶留守,成為有名的邊關村落),可以好好探尋邊關村落的獨特魅力。
 
就在民俗村石階之前的道路中央,有一處明代六角亭閣,因在平地突出若猛獸,故名「豹突泉」,其泉水北出塞口,流入桑乾河」亭台古樸,雄霸路中央。再前進到雁門寨與瓮城門之間的「邊貿街」,明清時邊關貿易繁華,大街舖上青石板,街道兩旁均為磚木結構的瓦房,青磗砌墻,灰瓦覆頂,古式木窗,有還古風釆,可於此選購旅遊小紀念品。
 
接著進入甕城門,俗稱小北門,石砌門台,磚券門頂,額匾書刻「雁門關」,兩側鑲嵌對聯:「三邊沖要無雙地」,「九塞尊崇第一關」,道出了它的特殊歷史地位。然後在地利門外西側參拜關帝廟,正中關聖帝君坐像,左右各站立關平與周倉,廟埕前方為春秋樓(戲台)。
 
步出「地利門」沿著長城石階登爬參觀雁塔與碑林,雁塔位於雁門關東城過雁峰上,是景區標誌性建築之一,䢖於明代,清末毀壞,於2010年在原址上復建,為方型九層密檐式實心磚搭,高21米。碑林位於雁塔下方,歷代名人咏頌雁門關的詩文刻碑立此,可以看出雁門關深厚歷史與文化內涵。站在關城的敵樓上,可以清楚的看到天險門右側的關城城牆,關署衙門,天險門與雁樓,天險門為關城南側之門,是關南第一道城門,高12•5米,係石基磚券,主體為明代所築。天陰門上建有關樓,又稱雁樓,原建於毀於1937年,後經重修,樓內在歷史上充為兵丁巡察、瞭望之用。
 
再前進到偃公祠(主祀姫辛,周文王之子,西元前1019年周成王賜名為姓,成為辛氏始祖,史上最早鎭守雁門關的將領)。然後參觀鎮邊祠,初為明代正德6年,西元1506年為紀念戰國時趙國關守大將李牧而建,2009年成為展示姫辛、李牧、唐代之李靖、薛仁貴,北宋楊業的楊家將等2600多年來守關名將的坐像,唯獨宋代之潘美為立像,罰站千年,只因未依戰術約定,先行撤退,導致遼軍長驅直入,而致楊家將敗亡。
 
登走雁門關長城景區,雖然從鎭邊祠直上到長城頂上之雁塔,幾百階石階的上上下下,頗感登階辛苦,但在雁塔環視長城四野,顕現了古人的建築智慧與毅力,長城偉大防禦工程,著實令人景仰。
 
從雁塔下來,往太原市的路上,看著已遠去的塞外,高原荒漠,淒淒涼涼,不禁想起了多少年來的民族爭戰,自是:
「戰國長城,殘壘猶存,不見胡笛聲催響。雁塔殘月,荒漠黃沙漫漫。幽幽鈴鐺聲泛起,登高雁門,塞外苦寒。挽雕弓,戰馬嘶聲,金戈挺掃,風簘聲動,星月無光。
嘆宋遼雁門苦戰,邊將悲慘何時休?為楊令公殉國,潘美一站千年,史筆難敵庶民史觀,想想悠悠長夜,關山已遠,人也去了,渺邈史事,一笑還諸天地。」
 
 
註:依據2017•06•03〜06•04•本人在FB的短文補述。2017•06•23•追記。J.S.Tsa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staiw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